宜春市新农村建设托起群众幸福梦

22.09.2016  18:10

      近年来,宜春市新农村建设托起了群众的幸福梦,一个个秀美、舒适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

  自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该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7.4亿元,共建成新农村建设点8928个,全市三分之一的自然村完成了整治改造,150多万农民过上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绿色村”的新生活。

  抓产业、抓园区、抓龙头、抓组织,该市通过系列举措,切实让群众鼓起了腰包,富了口袋。

  袁州的油茶产业、宜丰的毛竹产业、高安的肉牛产业、万载的绿色有机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以加快产业发展为引领,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增强村庄生机活力。该市瞄准市场需求、着眼农民增收,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突出把油茶、肉牛、绿色有机、富硒、生态休闲农业五大产业作为战略性和长远性产业来打造,鼓励农民多形式创业、多渠道就业。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该市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依托,全市10个县(市、区)均建成了1~2个核心区达千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该市围绕各新农村建设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扶强,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351家。

  该市还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市已经建成的8928个新农村建设点中,形成“一村一品”的达到4811个,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6084个,有8.8万农民加入了农民合作组织。

  2015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600元,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2014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再提升”的要求,全面铺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责任,完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两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1.85亿元,农村人口人均270元,聘请保洁员2.4万名,清理垃圾159.9万吨,人均730斤,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建立,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从2015年起,该市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采用集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全市第一批63个中心村均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积极宣传中心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严格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工作要求,严把时间节点,细化责任分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63个中心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22亿元,改水2.53万户,改厕2.33万户,改路277.37公里,改房150.94万平方米,改塘215口,改沟27.73万米,改栏17.55万平方米,植树13.74万株,电网改造村449个,广电网进村426个,宽带网进村248个,各中心村均能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配备“10+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做好“面”上的文章,还要抓好“里子”,努力营造和谐文明乡风。

  该市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新社区功能日趋完善。一方面,创新农村新社区设置,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积极建设农村新社区;另一方面,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使每个社区都有村民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农民休闲广场和便民服务点,全市农村新社区已经建成科技文化类设施7733个、体育休闲类设施8269个、医疗卫生类设施7382个、教育培训类设施5911个、社会治安类设施7251个,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便利服务,而且促进了乡镇和村级组织转变职能。

来源: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