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新一轮发展走笔 转型提质促升级

01.12.2015  10:37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该校成功跨入全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招生人气高涨,发展规模快速扩张,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升。然而,面对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该校也面临重大而艰难的转型。近年来,该校结合宜春实情,确立了“控规模、调结构、提质量”的办学思路,致力将学校打造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名校。

  转变思路,凝聚转型新动力

  转型发展,必须破除观念瓶颈。今年10月初,该校开展“我应为学校做什么”“我能为学校做什么”“我为学校做了什么”的“三问”大讨论活动,通过向全校教职员工“问心”“问能”“问干”,打开思想“盖子”,促成每位教职员工自省、自发、自强,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发热、出力、建功。同时,在教职工中设立标兵示范岗,实行挂牌上岗、亮牌办公,引导教职工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岗位创佳绩,让“”的结果真正落地生根。

  控规模,是该校实现转型发展的第一步。怎么控?集中办学资源配置到高职教育,从过去重视招生数量转为重视生源质量,科学、适度发展。今年,该校严格控制三年制中专生招生规模,仅招生200多名,明年将停招。到2017年,该校计划将大专生人数增至1.5万人,五年一贯制学生规模控制在5000人以内。

  结构怎么调?在调整生源结构的基础上,该校立足办学内涵结构的优化,重点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强锂电新能源、新型服务业、电商、涉外护理、农村医疗等专业建设,  对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实施限招,在人财物配置上,对与市场衔接不理想的专业亮出黄牌。

  质量怎么提?该校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拓展课程,着眼于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及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展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社团,举办文化节、艺术节、专项技能比赛,提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大教育效应。

  优化专业,提升内涵新引力

  该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办专业、强学科,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内涵新引力,走出了办学与就业快速对接的宽路径。2014年,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43%,全年就业率达98.6%。

  提升内涵,校园环境的优化十分重要。去年以来,该校针对教师住房困难的问题,抓住宜春中心城区黄颇路棚户区改造契机,将学校教师宿舍整体搬迁,既圆了教师的新居梦,又为学校发展规划腾出了新空间。

  提升内涵,必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该校以市场为导向,全面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定力。护理、学前教育、医学检验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锂电方向)4个专业被确立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针对就业市场新需求,该校建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护理专业“1124”模式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梯进式144”模式,这三种模式均入选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校护理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成为全国颇具影响的“金牌专业”。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该校立足把学生培养成市场“抢手货”的目标,重点办好“三班”——

  资源优势互补,对接市场办“特色班”。通过优势专业与普通专业融合,开办交叉专业,培养学生多专多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如融合护理和艺术开办护理艺术班,融合护理和外语开办涉外护理班等交叉型专业,运用专业兼容与交叉模式,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技能素养,为广泛适应社会化就业创造了优越的技能条件。

  创新办学模式,对应专业办“创业班”。开办电商专业班、汽修专业班等。目前,该校建立了赣西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孵化基地两个教学基地,为学生从实训到创业架起“金桥”。该校创办的赣西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已蜚声全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已成规模,“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已成该校办学新常态。

  面向未来,适应改革办“联盟班”。依托县(市、区)的中职教育师资和资源,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职教育下放到县(市、区)中职学校,组建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母本”的职业教育联盟。今年8月,省教育厅已批准我市5个县(市)的6所中职学校与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联盟办学。

  改革需要勇气,发展需要动力。站在“十二五”收官的关口,展望“十三五”,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从艰难处做起,从攻坚点改起,凝心聚力,向着转型、升级、提质的“职教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