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脱胎漆器何日脱颖而出

19.02.2014  10:35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宜春脱胎漆器有着千年历史。放眼海内外,北京景泰蓝与景德镇瓷器光彩照人,宜春脱胎漆器却不露光芒。对宜春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宜春脱胎漆器怎么了?它的出路在哪里?2月中旬,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自豪与忧虑

  袁州区竹亭镇銮坑村的刘友发是宜春脱胎漆器髹饰工艺的第五代传人,“宜春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将土漆与石膏粉、桐油、水等按比例调成糊状漆灰,把漆灰涂在夏布上,再将夏布裱在制好的模型上,阴干后将坯胎脱下。坯胎经过十几道手工操作程序,最后抛光装饰为成品。”刘友发介绍,因为恪守传统工艺,强调原料的生态环保,宜春脱胎漆器重不过一斤,玲珑秀丽,历久弥新,观赏和收藏价值极高。

  袁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孙跟成说,宜春脱胎漆器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千年传承的传统工艺,它在清代就获得过国际大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

  然而,宜春脱胎漆器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走向没落。专家分析有多个原因:一是技术革新剑走偏锋,用树脂漆取代土漆,用塑料取代夏布坯胎,生产效率提高了,脱胎漆器的牌子却砸了;二是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宜春脱胎漆器厂在上世纪90年代改制后,不少技工外流省外漆厂。此外,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技工人才断档等也是重要原因。

  不能只是一个符号

  专家告诉记者,脱胎漆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盛名已久。但脱胎漆器的传承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它最原始、生态的制作技艺并非易事。

  在尊重脱胎漆器传统工艺的同时,又不要让它只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符号,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仅站在产业化的角度,福州的做法令人赞赏。福州脱胎漆器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延续到现在,有多家企业规模化生产,福州也成为“脱胎漆器之都”。

  福州的例子证明,脱胎漆器完全可以不只是一个符号。

  宜春,需要对脱胎漆器重新认知。

  宜春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囿于多种原因,宜春脱胎漆器髹饰工艺也只是处于保护阶段,对于传承和发扬并无起色。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政府更需要一种责任意识。必须以一种新的眼界,重新认知脱胎漆器。曾经有游客对记者感慨:“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的温汤镇,除了度假小区和酒店就没啥可看的了。”言下之意是“月亮之都”终究缺少文化的灵魂。

  浸润千年历史的宜春脱胎漆器,可否重塑宜春的文化灵魂?答案是肯定的。宜春脱胎漆器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艺术品位,足以让它胜任。关键是以一种全新的眼界,将它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布局,站在现代产业的战略高度来抓实抓好。

  宜春脱胎漆器不能成为“硬产品”,只有搭上文化旅游的产业快车,它才能从“文化符号”转化为“现实能量”,在传承发扬的同时,创造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财富,塑造现代城市的人文品牌和文化灵魂。

  坚守和期盼

  在袁州区,有一股民间力量对脱胎漆器的坚守令人动容。

  今年55岁的刘友发创办的盛和源脱胎漆器有限公司,如今也是宜春脱胎漆器制作工艺项目保护单位。“我家祖辈都是做脱胎漆器的,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个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刘友发告诉记者,他一直在谋划一件大事:建设一个以宜春脱胎漆器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城。

  去年12月,这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遗示范基地。“今后,旅游城的脱胎漆器技工将达到100多人,产品由普通的脱胎漆器扩大到脱胎雕漆、脱胎版画等。旅游城将成为集脱胎漆器生产、观摩、展览、销售为一体,容纳博物馆、酒店等配套设施在内的综合旅游项目。”刘友发说。

  刘友发的自信来源于四个方面:其一,人才优势。他精通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且正培养年轻技工。此外,已与景德镇的5名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签订合作协议。他还准备向国内知名书画大家发出“招贤帖”,给予优厚的合作待遇;其二,资源优势。袁州区漆树、夏布资源丰富,他已在洪江乡、温汤镇租赁了500亩山地种植漆树;其三,资金优势。宜春多家银行看中了脱胎漆器行业前景,融资渠道畅通;其四,市场优势。刘友发与世界各地的刘氏宗亲往来密切,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民间人士的坚守固然可赞,但宜春脱胎漆器重现辉煌,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必不可少。比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新定位,脱胎漆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等。采访中,有关人士特别呼吁:在经济发展中对本地企业家更要厚爱一分,不能招来“女婿”、赶走“儿子”。而这些,都是刘友发这些行业人士以及千千万万个宜春人的殷切期盼。

  江西日报记者 钟 瑜 胡光华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