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教育抒写无悔青春 宜黄县教师肖经鉴扎根乡村39载

19.08.2014  13:06

  他从教39年,一直默默耕耘,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落后的农村培养了许多精英人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家庭困难学生交学费,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他,就是宜黄县优秀山村教师肖经鉴。

  坚守教坛数十载 甘做蜡炬抒青春

  新丰乡是宜黄县最偏远的一个小乡镇,距县城70多公里,位于宜黄、南丰、宁都三县交界处,而护竹村河脑小学教学点又是新丰乡最偏僻的小山村,距离乡所在地11公里。那里狭窄的公路蜿蜒曲折,盘旋在高山之上,洪水冲刷路面形成的沟壑阻碍着车辆的通行。

  1976年,在那个落后而且动荡的年代,河脑——这个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愚昧、落后,肖经鉴自小在这里长大,为了彻底改变他童年苦涩的记忆,追逐他心中的阳光,应家乡父老的要求,他毅然执起教鞭,走上讲台,在这里给二十多个学生当起了“孩子王”。冬去春来,寒暑往返,一干就是三十九年。如今,肖老师年近花甲,已是面粘风尘,两鬓白霜!

  39载春秋风雨,他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爱洒桃李,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坚守,凭着对家乡父老的一片赤诚之心,满怀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赢得了家长父老、学生的爱戴和同行的认可。“我生长在这里,我也就是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肖经鉴说。

  “扁担”挑书风雨路 呕心沥血育新人

  由于交通不便,每到新学期开学时,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及时领到课本,总是起大早扛着扁担,来回走几十里山路,一头汗水把教材从乡里挑回来。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他还义务帮学生挑一些生活学习用品,从未间断。

  有一年春季开学,原本就陡峭的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那次挑书,清早出去,天黑了才回到学校,一路跌跌撞撞几乎是爬着回来的。肖经鉴这一挑就是39年,现在,他的背压得有些驼了,青丝挑成了白发,鞋子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他留给学生的记忆,永远是用一根扁担为学校挑回书本和食粮。

  肖经鉴既当老师,又当“保姆”,每天中午都要为带饭的学生热菜热饭。遇上雨雪天,他总要把路远的学生一一送回家。这些年,村里的人们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肖经鉴又主动承担起留守孩子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对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学习到生活倍加呵护。肖经鉴注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无私奉献铸师魂 倾尽积蓄为造桥

  2007年暑假,一个十岁的孩子在河边放牛,可能是看到河对岸的青草更茂盛,孩子想赶牛到对岸,可是被水冲垮的木桥还没有重修,最后这个孩子掉到河里,丧失了鲜活的生命。“要是河上有一座坚固的水泥桥,这个孩子就能轻松过河放牛,平安回家了!”,肖经鉴痛心得思考着。

  “我们家里有三万元积蓄,拿出来自己造一座水泥桥,怎么样?”肖经鉴和妻子商量着说。起初,妻子被丈夫这个大胆的念头吓了一跳,要知道,这可是全家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一个女儿还在读高中,大儿子又聋又哑,小儿子也还没成家,家里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肖经鉴反复劝说妻子:“我们俩能劳动,田地里的收获够全家吃用,我每个月还有工资,慢慢存下来可以给儿女们,跟其他村民比起来,我们生活无忧。”终于,朴实善良的妻子同意了丈夫的建议。

  接下来,雇水泥工,买材料,村民们积极出工出力,帮忙采石块……九月开工, 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2008年4月,一座三米宽的石拱水泥桥造好了。走在桥上,肖经鉴心里踏实了,全村人的心里也踏实了。

  三十几载春秋,肖经鉴无怨无悔,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山村孩子的心田。如今他的学生遍及各地,但学生们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信息日报记者王欢、实习生刘芳/文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