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河长制”,别重拿轻放

22.09.2016  19:08
 

河长制”,作为创新河库管理的可复制模式,如今已提升为党委“一把手”工程,渐次在全国范围推广。从保护生态角度考虑,这无疑是件大好事。

在重压之下,各地“河长制”呈现喜人局面:污水进入了专门收集管网,垃圾实行了无害化处理,管理有了专业“保姆”,如今,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水库、一处处湖泊重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风光。“有谁跟我一块下水游泳!”水利局长、环保局长终于也有了扬眉吐气的底气。

一时之功,只有一时之效。之前,有不少工作列入过党委“一把手”负责范围,前期轰轰烈烈,后期冷冷清清,存在重拿轻放、虎头蛇尾现象。“河长制”如何走出这怪圈,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要把“要我干”变为“我要干”。领导固有守土之责,百姓也有参与义务。引导社会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既是保障“河长制”实施的关键,也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要加大宣传动员,广泛开展“河长制”宣传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活动,充分把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齐心协力推动“河长制”。要加大示范带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其实工作好坏,群众心里早己有“一把秤”,只要不带私心杂念,不搞形象工程,时时为群众着想、事事为群众办好,群众都会拥护支持。“河长制”起步不久,办法不多,经验有限,在力度上、广度上、深度上不宜操之过急,要选好点抓好点,通过一二年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效果,引导群众积极自愿投入。要加大项目鼓动,选择一些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地方,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大力清垃圾、治污水、造生态,从根本上改变河库生态环境,激发群众干事创业潜力,全面实施“河长制”。

二要把“独角戏”变为“大合唱”。一行一业发展,不能仅靠一人之力、一部门之力,需要大家共心同力。当前河库管理,只有水利、环保两家在唱“独角戏”,许多部门在“看大戏”。如何让部门共发声,同唱“一首歌”?关键用好考核“指挥棒”,让其发力。为此,要把“河长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地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使各部门共同抓好“河长制”,抓出成效。

三要把“突击抓”变为“经常抓”。临时抱佛脚,穷于应付,是当前的最大弊端,基层群众十分反感。变“突击抓”为“经常抓”,工作要做在前面,制度也要跟上。落实工作经费,各级要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河长制”,保证工作运转。建立管护队伍,对逐个水库、湖泊、逐段河道落实河长和专管员、保洁员、巡查员,并通过考核评比,促使责任落实到位。强化水质监测,定期对主要水源地和界河交接断面水源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发现情况立即处置,确保水质安全。加强联合执法,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及时查处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杜绝水污染,保护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