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实施罕见病救助机制 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03.12.2013  23:20

   今视网评: 生于1989年的何志亮是江西南丰桑田镇人,天生的心脏外露决定了他非同寻常的成长轨迹。不能剧烈运动,经常头痛、头晕,手指、脚趾、嘴唇乌紫,没有朋友,初二便辍学在家,好不容易奇迹般长到24岁,却因为患病不敢谈恋爱,工作中怕别人异样的眼光。现在,这24岁的“裸心小伙”病情不断恶化,好不容易等到了可以医治她病症的医生,却因3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导致心脏复位手术一再搁置,直至现在,生命垂危。(来源2013年12月3日、12月4日《今视网》报道)

  心脏外露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病,即心脏没有长在胸腔里,而是长在腔外,仅被一层薄薄的皮肤组织包裹,十万分之一的患病率,何志亮很不幸是这其中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疾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已经确认的罕见疾病有5000-6000种,约占人类疾病种类的10%。有专家估计,我国的各类罕见病患者以百万计。这些人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存在重重困难,与此同时,却没有规范的保障机制对于他们的生命权、健康权予以保障和救助。

  何志亮自出生开始,就患上了心脏外露综合症,一直以来,靠的是父母的悉心照料和自己的小心翼翼,得以活到24岁。然而,从出生到24岁之间,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给予这个农民家庭任何救助和关爱,还是因为最近几年病情加重,在医院接受治疗,加上“裸心”这种奇特的病症,受到媒体关注,而获得了些微薄的社会捐款。

  如果何志亮早点做心脏复位手术,或许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经历,能够恋爱、结婚;如果何志亮的家人能够懂得更多关于“心脏外露综合症”的知识,或许不用等到病发才来做手术……然而,这些如果,与其说是一种美好却不能实现的愿望,不如说是一种“事后诸葛”的冷眼旁观。之所以何志亮的手术一直拖到现在,原因在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就算使出浑身解数,30万也仍是个遥不可及的数字。在罕见病面前,家庭的力量是多么弱小。

  关于机制救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2008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大学教授孙兆奇呼吁建立救助罕见疾病患者机制,2009年中华慈善总会罕见病救助公益基金成立。然而,民间呼吁和慈善机构的力量始终杯水车薪。

  真正能够让罕见病患者获益的是国家的救助政策,合理的费用支付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解决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问题,罕见疾病药品的引进和报销,以及将罕见疾病救助列入立法规划,政策、机制层面的保障才是最终归宿。

  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这包括了尊重他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罕见病患者,因为先天或者后天的某些原因,患上了异于常人的疾病,不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们的健康权更应该得到维护和保障。如果一个社会连个体最基本的生命权都不能保障,那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