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支持实验室“异性隔离” 科研性别歧视从未消失

20.06.2015  14:17

人民网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 魏艳 实习生 许景)女性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会给男性添麻烦?日前在韩国召开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诺贝尔奖得主蒂姆·亨特表示他认同这一说法,并支持实验室“异性隔离”制度。蒂姆·亨特称,“我来告诉你和女孩混在一起会发生的麻烦,当你们同处一间实验室时,往往会发生三件事:你爱上了她们;或者她们爱上了你;如果你批评她们,她们会哭。” 上述言论被媒体发布后迅速发酵,激起了众多科学家的不满。随后迫于舆论压力,蒂姆·亨特宣布辞去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职务。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第一所宣布男女学生平等的大学。

此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OS ONE也曾被曝出其中一位审稿人以作者是两名女性为由而毙稿,引起学术界一片哗然。

女科学家遭遇性别歧视是各国“通病

女性,早已不再是科研领域的“稀有物种”。“特别是近年来,女性接受科学训练的比例提高很多,加上聪明才智跟男性不分伯仲,女性越来越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未来20年,女科学家比例还会大大提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上述表示。

但是,女性在科研领域所受到的“性别歧视”也使这支生力军成为“学术弱势群体”。尽管目前世界各国科学界都有许多关于拒绝性别歧视的倡议,但蒂姆·亨特的言论无疑说明科研领域的性别歧视仍然顽固地存在。

据美国生命科学网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女性落后于男性的5大理由》的文章中称,目前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中,女性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女性在科学教授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1%,而工程教授中仅为5%。该研究认为造成女性在科学、技术或工程等领域仍然处于劣势的根源是抚养子女和事业之间的冲突,这打破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性。

而在2012 年耶鲁大学研究人员也发现,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这些职位往往更倾向于年轻的男性科学家,而女性的薪酬平均比同行的男性低4000 美元。

在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文件中,一份题为《陈赛娟等9位委员代表科协界的联合发言——更好发挥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的报告也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的生存现状。

科学界性别平等任重道远

如此看来,在科研领域如何保障女性的平等权益,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是目前世界各国女科学家们都共同面临的一项“附加课题”。为此,各国的科研机构也在不断制定和调整相关制度,试图拉平学术界的性别差异。

比如,2011年我国科技部和全国妇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提高认识、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储备、扩大科技领域女性就业机会、促进女性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实行了“在各类项目评审中,注意把握在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将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从35岁放宽到40岁,女性可以因生育而延长科研项目结题时间。

德国研究基金会制定了性别平等指南,提出了性别平等的透明度;并要求通过激励措施支持灵活的工作时间、健全的托儿设施和公正的招聘程序。德国还制定了一项计划,以为推进大学女教授终身制提供资助。

欧洲科学基金会鼓励在拨款过程中考虑因家庭原因而需要中断研究的女研究员。而在美国,研究人员终身制能够有效地平衡性别差距。

尽管无意识的偏见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消除,但是通过改善制度对女性的歧视和限制,加强学术文化的透明性、民主性以及性别的多元化,让女科学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将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加速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