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作业愁煞家长 上辅导班才是真正的暑假作业?
原标题:暑期作业愁煞家长 上辅导班才是真正的暑假作业?
新学期已经开始,作为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我有些惴惴不安——儿子的暑假作业,不知我做的合格否?
如果是在他上小学之前,身边哪个朋友如是小心,我必会腹诽不已,溺爱、纵容之类的批评张口就来。但是现在,儿子暑假结束之际,我却在“明知故犯”中越来越无所适从:这样的作业到底要不要做?什么样的作业才有价值?
家长才是完成暑假作业的主角?
我小时候的暑期是无拘无束的,唯一的紧箍咒就是那本暑假作业。厚厚的,语文、数学各科习题,整整一本。
如今,在三令五申的减负政策下,这样的册子已经难寻踪迹。儿子的寒假作业,是两份手绘的“小报”,外加一次参观。
但有些暑期作业,是我实在做不到的。正如儿子的结论,“这基本上都是你们的事儿”。
确实,8项作业没有一项是7岁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
哪怕是那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的电影观后感“小报”,家长也是要全程参与的,从挑片子开始,一直陪着看完、细细讲完,直到他有了“足够”的观后感。
至于其他7项,更为复杂。有的要在指定网站上完成,下载高版本的浏览器、完成用户注册、进入固定专题是准备工作;有的是创新项目,类似小发明小创造,一个自制的台灯是最简单的。有的是社会实践,“走访慰问辖区部队,或者参加一次国防知识讲座”。
以上种种,非他一己之力可及。于是,从孩子放假第一天开始,以上种种,就开始困扰我:是要他“适度”参与配合一下,还是由我代劳?
动用社会关系才能完成的作业,正常吗?
去年夏天,在儿子入学之前,我们曾讨论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别,其中之一就是老师留的家庭作业要独立完成。
但现在看来,这话更像是一句喊喊而已的口号。
一开始,儿子对做一盏小台灯的兴趣颇为浓厚。但是,当材料送来,组件摆满他的小桌子时,他迷茫地看着我,问“哪个是砂纸?”
他对照着安装示意图,一会儿问什么是二极管,一会儿问什么正负极,一会儿问什么叫电路……对一个物理成绩总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的人来说,我没开口就已然露怯,狼狈不堪地借度娘来应付他的“为什么”。
我讲得磕磕巴巴,他听得云里雾里,当我又扯出“电流”这个词的时候,他终于放弃,问我“看图装起来就行吧?”
我相信,学校布置这项作业的愿望是美好的,比如在组装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体会创意成真的乐趣,等等。可是,实现美好愿望的现实条件太苛刻,体验只能让他没了兴趣。
同时,刻板的教育方式正在改变,学校越来越青睐宏大主题下的体验式教育。比如,在八一建军节前后,走访慰劳辖区部队,或者参加一次国防知识讲座。
可我的问题在于,无论是“或”前还是“或”后,都很难做到。我不能直接带着孩子“拜访”军事管理区,网上海搜不到适合7岁孩子的国防知识讲座。然后,我又仔细翻了一遍通讯录,带着功利心刷了几天朋友圈,还是一无所获。那么,我又要怎么跟儿子解释呢?诚实相告,理由是因为爸爸妈妈不认识这样的朋友?
当孩子的体验需动用家长的社会关系才能完成的时候,还是正常的作业吗?
上辅导班才是真正的暑假作业?
我是坚定的“减负”支持者。至今,儿子没有报过任何课外辅导班。
“不反复写怎么可能记得牢?”一位妈妈跟我分享她女儿听写永远全对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写3篇生字才能休息,数学、英语也有相应的习题,“做多了、写多了,自然就掌握了”。
我恍然大悟。
如今,辅导班取代了暑假作业本。这位妈妈已经为女儿安排了奥数、英语、围棋、钢琴4个辅导班,短暂的3天北戴河之旅后,紧接着要预习新学期的课本,“每周上两次机器人课,换换脑筋”。
说好的快乐童年呢?带着孩子在各个辅导班之间奔波、逼着他学这个、练那个,我一度不屑于做这样的家长。但是,现在,我竟然对这位妈妈心生理解,立场悄然变化:高考指挥棒还在,国家三令五申地减负,学校对课本知识的要求只是划下线,家长再不提要求,孩子怎么办呢?
拿英语课来说,课堂上放放CD,读一读念一念,一堂课就结束了。儿子曾不无羡慕地跟我讲,好多同学不用听CD都读得出来,“他们在外面都学过”。我可以想象这种差距,不是考试卷上的几分之差,心理上的仰视更令人心惊。
一个怪圈由此而生:一方面家长越来越不指望课堂学习,学校里的素质教育理念变得越来越主流;另一方面,校外辅导班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当然也是如此。
作为家长,从支持减负到拥抱辅导班,只有一张暑假作业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