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侵华的文化工具——九江战地分社
□石炎鑫
余戈同志撰写过一篇文章,《侵华战争中的日军“笔部队”》,该文发表在山东出版的历史资料专辑《老照片》第38辑上,文中披露了一个秘密:即日寇侵华时,在中国各个战场的新闻(文稿及图片),全部都是经由九江转送到日本,再在日本国内媒体上刊登发表。
日本侵华时,有一批随军记者来到中国,随部队在各个战场及中国沦陷区进行采访,把日军的战况及日军占领地的消息,传到日本国内的媒体,这是日寇侵华时的新闻战。当时日本主要新闻媒体有三家,《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但在战时,这些新闻单位失去了相对的独立性,全都隶属军部统辖。按照日本战时机制,日本军部对在中国境内新闻传送方式作出硬性规定。侵华日军在上海设立稿件处理站,在九江设立战地分社,规定的程序是:在中国境内任何地方的一线记者,采访组稿后,用无线电机将新闻稿拍发至九江战地分社,由九江战地分社再转拍给上海站;上海站接到稿件后,用打字机打成罗马文,拿到国际电台转发至东京;东京收到稿,再译成日文,转至媒体。任何一线记者均不得将稿件直接发至上海或东京,他们发送的第一站必须是江西九江战地分社。九江战地分社主要对稿件进行筛选作用,经九江转出的新闻稿,都会在日本国内发表。因各地来稿均集中在九江,来稿又必须件件审阅,工作量很大,因此九江战地分社人员众多,机构很庞大。后来开设了国际电话,上海至东京可用电话传送稿件,但稿件到达上海之前的程序不变。相对而言,上海站比九江分社的工作还要单纯,简单些。
当时日本新闻社虽归军部所辖,也得到了军部很好的扶持与关照。军国主义的日本,一切好的设备设施都是优先供给军队,军部便把先进的通讯设备提供给新闻单位,还为三家新闻社配备了飞机并提供飞行员,便于记者快捷采访和运送新闻图片。军部还利用他们可调派地方政权机构的优势,曾对伪江西省长邓祖禹下达指示,责成邓祖禹要向九江战地分社提供全部必须的生活物资供应,(汪伪时期,九江是伪江西省政府的省会城市,邓祖禹即在九江办公。)邓曾因此面谒周佛海,(周是汪伪政权的财政首脑)要求周对江西加拨财政经费。日本军部的武夫们,对汪伪政府的省长颐使气指,这把傀儡政权的奴才地位彰显得淋漓尽致。
依托军部的支持与帮扶,日寇侵华的战时新闻也做得很快捷。当时的通讯设备不像现今这么先进发达,加之军部繁琐程序的硬性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讯的流畅;但日本的那些随军记者都被洗过脑似的,把对侵略战争的新闻报导都当成“神圣”事业来做,依靠两机(无线电机+飞机),把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战场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国内。日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严重低劣的情况下,全凭保卫家国的一腔热血,顽强抗敌,前期战况日军伤亡极其惨重。而这阶段出现在日本国内的新闻报导是:日军节节胜利;当日军进入武汉,第二天,日本国内三大媒体就同时暴出占领武汉的特大新闻,日本国内一片狂欢。这种速度很值我们反思。由军部控制的媒体为了鼓舞士气,大多以报喜为主,但对于特别重大的消息,即使是凶讯噩耗,在国内也给予报导,而且还很快捷,体现出新闻“快、新”的特点。
1938年9月3日,在星子县东牯山(今秀峰以南)一带山地,日军101师团与中国守军160师展开激战,日军联队长饭塜国五郎大佐被中国军队当场击毙,第二天(9月4日),在日本国内就以“号外”的形式予以报导。饭塜死后被追任为少将,是在九江战场被打死的日军高级军官,被日军称为“军神”。日寇侵华,猖獗一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所需的经济负荷和必须付出的生命代价,全都由日本人民来承担。在日寇侵华时,随军记者们记录了许多日军的“战绩”,同时也记录了侵略者们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犯下的战争罪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寇侵略军在中国正式宣布投降是9月3日,中国以9月3日为抗战胜利日。至此,九江战地分社也走到了尽头。就在8月15日至9月3日之间,日本军部对各新闻单位下达一项命令,“必须将战争见证的资料全部烧毁。”有一些日本传媒人,以文人的良知违抗了这一命令,每日新闻社大阪总部就没有执行这一命令,他们将战时所有的照片全都秘密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日本新闻社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套战时图片史料。1998年,每日新闻社将这些图片史料编辑成册,题《“不许可”写真集》,共两大册,进行出版,公诸于世。军国主义时期日本对中国及世界人民所犯的滔天罪孽,昭然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