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中劳动 可不可以有“低温津贴”?

24.01.2016  12:39

  今天(24日),南昌最低气温显示为-5℃,站在马路上,寒气呛人。然而,即便如此之寒冷,环卫工、交警等群体仍忙碌在街头巷尾。

  “高温时有关部门会要求停止室外作业,那么低温时,是否也有类似规定呢?高温时,基本能确保发放高温补贴,那么低温时,是否也有低温津贴呢?”连日来,记者在南昌街头走访多个处于低温环境中工作的行业时,他们发出这些声音。

  然而,记者翻遍所有法律及规定时发现,关于低温的概念缺乏统一认识标准,零摄氏度算是低温吗?低温到多少的时候,才能停止室外作业呢?

   现状

   高温补贴与低温津贴 冰火两重天

  2012年,国家安监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红头文件,不但对最高气温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都算高温天气进行了规定,还对于高温作业的补贴、休息等制度进行了统一规制。

  在南昌,高温补贴发放时间为每年的6月至9月,为期4个月。标准为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的劳动者240元/月;室内非高温作业劳动者160元/月。此外,南昌市政府要求户外作业的,尤其是户外建工施工在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要“停工”,37℃以上午间室外施工暂停,而且要为一线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提供充足的茶水等防暑降温用品和急救药品。

  但是对于低温津贴,环卫工人、交通协管、建筑工人等行业职工均表示,在冬天没有额外的低温津贴。

   低温津贴”到底能不能有?

  记者查阅得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在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提到了“低温津贴”: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低温津贴的标准及如何来保障,并没有具体规定。

  “我国幅员辽阔,比如海南和东北,冬季气温差别很大,不太可能就低温劳动保护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是规章制度。”媒体观察人士吴跃明告诉记者,关于谁来发放低温费、发多少,我国始终没有一个法律或条文来明确。

   疑问

   能发“烤火费” 为何不能发低温津贴?

  采访中,多名受访人员表示,高温补贴也是呼吁多年之后确定下来的,一些国有企业也相应给出了“烤火费”、“取暖费”等福利,就是没有“低温津贴”这几个字出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国有企业以取暖费80元/月发放,共发3个月。但对于非公企业职工以及临时工来说,冬天能发件大衣、发条棉裤就算是不错了。

  “其实,我们希望能发点低温补贴的。”在众多长年工作在室外的建筑工人看来,低温补贴能够发放一点,哪怕几十块钱,对这些打工者来说,已经是很多了,够买好几顿饭吃了。

  “有些行业能以取暖费、烤火费的名义发每个月几十元不等的费用,为何不能统一规定起来,就取名低温津贴加以规范,这让低温工作环境下的工人们能有个心理安慰。”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南昌大学熊老师认为,长期在低温下工作,容易诱发冻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既然有高温费,应该相应也有低温费,两者应该一视同仁。因此,对于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应给予必要的保护。

   网友

   低温津贴不该被遗忘

  采访中,有网络媒体针对“你希望政府发放普遍性的低温补贴吗?”这一话题展开调查,发现有94%的网友投赞成票。

  网友“铃浪”说,“赞成低温补贴,尤其像我们做水利工程的都位于江边,冬季在室外工作是低温+寒风,工作环境确实艰苦。”

  网友“张家老伯伯”认为,南方的冬天阴冷,数以万计的工人冬天在户外作业,寒冷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适当考虑低温补贴,不仅对保护户外工作的人员是件实事,而且也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需要。

  网友“一个好市民”:低温补贴最应该发给常年在外搞建筑的建筑工人农民工和环卫工人,他们最辛苦被天寒地冻天气侵袭。

  网友“Sissibaby”说,“低温津贴应当设立,但应该分层次,对户外工作者津贴是应该发放的,因为自己也参与过基层的工作,所以更有体会,工人们没有空调,没有舒服的靠背椅,有的是寒风刺骨。而对于办公室白领,我认为只有在相对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发津贴,毕竟工作环境也许不会因为天气改变太大。

   心声

   环卫工人

   凌晨4点上岗 棉衣都冻透

  “凌晨4点多就过来了,冷也没办法。”22日上午,在南昌市红谷滩多个路口,环卫工人说道。

  记者看到,环卫工人杨阿姨身着雨衣,帽子和口罩把她包裹得严严实实。当记者问她是否领过“低温津贴”时,她一脸迷惑。而提起另一种形式的“津贴”——棉服,她恍然大悟:“今年的棉衣棉裤已经发下来了。

  “我们没有低温津贴,有烤火费,但只有一点点。”在红谷滩另一条街面上忙碌的环卫工人王阿姨说,“烤火费每月四十几块钱,发3个月。

  在南昌街面上,记者发现,为了御寒,环卫工人几乎是全身武装,棉帽、口罩、围巾、手套样样齐全,只露出了眼睛,“现在还好,关键是早晨、晚上太冷,两层棉衣都冻透了,有风的时候更受罪。”环卫工人们说道。

   交通协警

   跺脚成最好取暖方式

  22日上午9时许,南昌下着大雪,不少协警站在风雪中疏导交通。

  “必须经常吹哨提醒行人遵守规则,不能戴口罩,再冷也只能忍着。”在南昌市阳明路上执勤的协警告诉记者,他穿了两套棉服御寒,但脸上仍被冻得通红。

  “边工作边跺脚,时间长了身上会冒汗,就不觉得冷了。”多名交通协警透露,每年冬天,单位上都会给他们发放棉大衣、棉帽子、棉鞋等,街边商铺也会主动提供热水。“休息是不可能的,别说现在这温度了,就是再冷点,我们也得坚持守在这儿。

   建筑工人

   手脚生冻疮成了常事

  1月22日,记者在红谷滩多个建筑工地上看到,不少建筑工人在大雪这天停工休息。

  “大雪一停,明天我们就得继续干活,马上要过年了,早点完工早点回家。”建筑工人小许告诉记者,冬天开工时,他们一般都会戴着厚厚的棉手套。

  “在地面工作还好,如果是高空作业,需要抓住脚手架,有时不能戴手套,用不了几分钟手就冻麻了。”小许说,在工地上干活的工人,每年手脚都会生冻疮。

  有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费用中有的安排了“冬、雨、夜措施费”,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建筑方拿这些钱做一些低温保护措施,而且仅限于买一些棉手套、棉帽等劳保用品。(记者叶伟 实习生叶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