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被救不言谢”要有阳光心态

20.08.2015  19:21

  一名10岁左右女孩掉进长江,两名施救者跳入江中,体力不支将要发生意外,又有两名施救者先后跳入江中,将要到岸边时,又一人跳下去帮忙救人。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中,几人因体力不支差点出意外,一人甚至为救小孩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所幸经过20分钟左右的救援,所有人安全上岸。让人没想到的是,获救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悄悄离开,连声谢谢也没讲(据8月18日《现代快报》)。

  五人接力将落水小女孩救上岸,其中更有人险些为此搭上性命。面对这样的“救命之恩”,按理说,小女孩的家长不仅会感激涕零,甚至会施以重谢。然而报道中疑是小女孩的妈妈,在众人合力救上小女孩一边歇息的时候,却带着小女孩悄悄离去,非但没有道出半个谢字,进而连个招呼都没打,这不免让施救者和周围群众感到心寒。面对从死神手里夺回的宝贵生命,家长居然对恩人如此“冷漠”,全无感恩之心,这在任何人看来,都不免会堵心。

  然而,如果我们站在被救孩子家长的角度,是否会当场感激致谢,答案也未必是唯一,自家的孩子不慎滑落江中,给家长瞬间造成的惊恐足以让所有思维停滞,大脑立刻会一片空白,看见有人跳入江中拼命施救,除了心存感激之外,最主要的精力都会集中在孩子能否平安获救上,看到孩子被救上岸,心疼、责备,再加上孩子刚刚溺水,一门心思必然会放在孩子的后续救治上,没有及时向施救者表示谢意,恐怕也是过于紧张的缘故。而且孩子出现这样的意外,既是任何家长所不愿看到,显然也不是件非常光彩的事,家长带孩子迅速离开,也是出于对孩子“隐私”的一种保护,待孩子恢复正常家长心情平静之后,再寻恩人表达感谢也不是没有可能。

  见义勇为历来是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看见有人落水,相信谁都不会“见死不救”,呼喊、报警,会水的人更会毫不犹豫直接搭救,在所有人做出这些行动之前,没有任何人会考虑救人之后能获得什么感谢,或得到政府什么荣誉和奖励。说到底,无论是报警求助还是亲历见义勇为,图的就是一份心安,这恰恰是见义勇为所体现的精神境界,也是助人收获快乐实质所在。如果因见义勇为之后没有得到感谢而纠结,恰恰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见义勇为的真谛,还存在给见义勇为附加某种功利成分,欠缺一种更阳光的心态。

  古人有云“大恩不言谢”,对于这样救命之恩,孩子家长用任何言语表达谢意都未免有些轻薄,但一定要相信,五人的接力营救,不但会牢牢印刻在孩子家长的心中,更会成为被救小女孩一辈子的记忆,而且这种沉甸甸的烙印与记忆,更会时刻提醒和激励家长与被救的小女孩,在社会或他人需要帮助或救助的时候,一定会全力释放他们的感恩。因此,对于孩子“妈妈”带走获救小女孩,没有向五位施救者表达感谢,围观者包括我们整个社会一定要对这类“不言谢”报以阳光心态,现场无论用任何言语表达感谢,既不足以回报厚重的见义勇为精神,也只能满足人们的感官而已,将感恩记在心中,潜移默化为对社会点点滴滴的正义释放,同样是对见义勇为者的最好的感谢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