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手记4:对谈百余美国精英,感受习访美之重任

21.09.2015  16:08
原标题:访美手记4:对谈百余美国精英,感受习访美之重任

  【编者按】2015年9月22日开始,习近平将对美国进行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两国社会都对此给予了高度期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恰逢当下在美国。他撰写系列文章,评析中美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在华盛顿与纽约的一周多,真可谓是密集走访与高频调研。我差不多见了近10位政要名流,如基辛格等;参与了近20场闭门会面或研讨,场场都是坦率交流,争论不断;接触了近30家美国智库相关负责人,几乎囊括所有美国一流智库;前前后后与100多人交谈寒暄,包括一些平民老百姓。感觉是,对中国印象和中美关系的未来,美国民众比精英更积极,社会真实想法比媒体舆论表达更正面,美国政要名流比执行机构的考虑更长远。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感主要来自于精英层。对美国普通老百姓,中国崛起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创造大量美国人就业的投资,以及赴美留学及留美工作的华人贡献。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老百姓是能感受到的。大凡提到中国,都会大谈“很好”、“不错的国家”等等。

  相比之下,精英们的价值理念感更重,对国家荣誉的关切更深,因此也对中国崛起带来美国全球地位的冲击显得难以接受,对中国国内举措的联想度更大,对一些舆论事件的反应更敏感,对旧有中国认识也更难以更新。久而久之,在美国媒体的“宣传”下,美国精英形成了对“中国问题”的高度共识,而美国政府对舆论的“迁就”,也使媒体、精英、政府之间形成了应对中国策略上“权贵共谋”。

  尤其在华盛顿,大多数智库学者和媒体精英在几个重大关切上的认识都出奇一致:1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做不到“相互尊重”那一条;2中国网络攻击是政府纵容的,可视为对美国的攻击;3中国即将通过的NGO法律是对美国社会组织不友好,是中国“不开放”的重要标志;4中国经济下行带来了商业环境变差,美国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5中国在南海建礁,是想把美国赶出东亚;6两国投资协定,中国负面清单太多,要价太高,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高访不仅是如王毅外长在两天前讲话中所强调的“增信释疑之旅”、“聚焦合作之旅”、“面向人民之旅”和“开创未来之旅”,更重要的,还是折射中国决策层的“胆识作为之旅”。

  很明显,前面四个“之旅”定位体现的是中国对两个大国关系的战略认知,而后面一点考验的则是中国外事团队的执行力、谈判力和整体协调能力。

  回想1944年夏季,美国与苏联还能同仇敌忾,但1946年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接着丘吉尔“铁幕演说”事件的发生,不到两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关于冷战源起的分析汗牛充栋,但国际关系与历史学的大量研究已证明,经济相互信赖、人员往来频繁是大国合作的基础,但真正防止大国关系下滑的关键,在于具体事件的分歧管控和危机应对。

  虽然中美关系陷入1947年美苏冷战的可能性很小,但两国外交界、智库界及精英层带领两国走出“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历史旧逻辑的任务却很重。

  从这点看,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美国,如果能够在战略上稳定和升级中美关系,那么,意义真能被提到塑造21世纪大国关系史的高度。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不妨从三个方面期待这次高访的精彩:

  一是看表态。“新型大国关系”是由中国领导人率先提出的全新国际关系概念,主要内涵包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此次高访中,中国方面一定还会再谈,而奥巴马表态到什么程度,直接决定了两个大国相互信任水平的提升。

  二是看举施。两国在网络、投资、南海等领域的分歧是否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有效管控?两国还能在诸如能源、人文、环境、航空、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签订哪些新的合作协议?尤其是在一些热点和国际焦点上还能出台哪些协调与合作?是否会有像去年奥巴马总统到中国出席APEC峰会与习近平主席“瀛台夜话”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达成诸如“十年签证”那样的“惊喜”,也很值得期待。

  三是看项目。商务合作是大国互动的基础。近些天在网络上热传“15+15”豪华企业家对话阵容。因此,第一站西雅图,习近平主席与工商界领袖、公众代表交流,并拜访微软与比尔?盖茨交谈,是否会在互联网产业项目及其相关的网络安全发展等方面开展两国新业务、新投资,是相当值得期待的。一些诸如在美国建高铁等的超大项目,更会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