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回四十年前高考的兴奋与激动
又一年的高考已经到来,回想一下,自己首次参加高考的时间已经过去虚四十年了,那个被称作“科学的春天”的年份。
科学的春天,对我们这些刚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是最亮丽、最鲜艳、最动人的光景。如果没有科学的春天,我们就会沿着哥哥、姐姐们的足迹,在知识无用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走进没有爱情的婚姻,走进仅仅为了传宗接代的家庭,走进碌碌无为的生活,走进一步步等待死亡的人生。
正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另一番光景的希望。纵然跨不进大学的校园,至少,上苍给了我们机会,给了我们平等,给了我们公平,如果回忆起来,也可以找到参加高考时紧张而幸福的感觉。
很多人都说,虽然高考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讨论,甚至有人提出过取消高考的建议。但是,谁又能否认,高考是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方式。正是公平,才让无数没有关系、没有金钱、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有了改变生活的条件。这其中,“老三届”是最不平等中找到了平等的人群之一,也是让我们这些恢复高考以后才高中毕业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最敬重,最烦恼和最嫉妒的人。
事实也是,同样的考场、同样的试卷、同样的监考老师、同样的炎热环境,“老三届”们答题的能力,显然是我们无法相比的。尽管他们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毕业多年,很多东西都已经还给老师。但是,当他们手捧书本,捡起回忆以后,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很快又会从老师那里回来,成为极大的竞争力。更重要的,离开学校的这段日子,生活让他们更有决心、更有信心参加高考,并取得好成绩。头悬梁、锥刺股的古训,在“老三届”那里,真的不是什么多难的事。尤其是下放到农村的那些人,就更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高考上。自然,我们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只有很少几个能够与他们掰掰手腕了。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为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感到兴奋,为能有机会参加高考感到激动。兴奋只为进入好时代,激动则为有了好机会。就算录取率低得堪比现在的博士后,也比没有这样的机会好。有机会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奔头,有奔头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考点,都写着这样一句话: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这话没错,道理也都懂。但是,对于参加高考的我们来说,有几个人愿意“两手准备”呢,除非打酱油的,否则都是奔着一种准备——进入大学校园而去的。遗憾的是,纵有万般不甘,绝大多数考生最终还是只能“两手准备”,准备回到以前的岗位、以前的状态。能够进入大学校园的,只能是寥寥无几。
参加了整整三次高考的我,最终也就进入了一所中专学校。不过,它已经完成了最初的梦想——进入大学校园。虽然中专比不上大学,没有进入大学的人风光,但是,中专毕业以后国家也安排工作,甚至有不少中专毕业生的工作比大学毕业生还好,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那时的中专毕业生也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比起现在进入大学校园就要想着如何找工作,甚至博士毕业也找不到工作,那时的我们,真的好幸运、好幸福。就算不符合市场经济,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恢复高考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曾经的“老三届”,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也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今天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们,还有我们当初参加高考那样的兴奋和激动吗?面对今天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们,我们还能找回当初的兴奋与激动吗?显然,在高考进入“不惑”之年,也到了需要思考和总结的时候了。高考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知识支撑、科学支撑,同样的,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给高考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如果我们这些曾经的高考人对今天的高考有什么希望和建议的话,让年轻人有更多参加高考的兴奋与激动,才是最重要、最紧迫的。没有兴奋和激动的高考,是难有活力的。
文/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