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南昌”记忆中的年俗

26.01.2017  10:35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表达了人们家庭和睦、安定团结、幸福安康的愿景以及对来年的祝福。春节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并相传至今。

  过去的南昌也曾经流传着许多较为奇特的年俗,虽然这些年俗或已慢慢演变,或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其承载的浓浓年味,却始终铭刻在“老南昌”的记忆中。

   南昌讲究“春节口彩

  “口彩”,通俗地讲就是吉利话,是借助汉字的寓意或谐音的吉祥语。我国的菜式历来十分讲究名称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到了春节,人们更图个好“口彩”,为防止孩子不懂“口彩”而说错话,家长还会在贴春联时,特地加贴上一副“童言无忌”的报条。

  在南昌人的语言习惯中,把猪舌头称为“招财”,把猪耳朵称为“顺风”,就是非常常见的“口彩”。南昌方言学家黎传绪告诉记者,南昌方言中的“口彩”“讨口彩”,其实就是通过谐音、借物等方式寄托美好的愿望。按照旧时南昌的春节习俗,节日期间说话必须时时小心,千万不能犯忌。吃鱼要说“年年有余”,吃年糕要说“年年登高”,吃糊羹要说“和和睦睦”,吃烧酒(白酒)是“天长地久”,吃米酒是“甜甜蜜蜜”。在南昌习俗中,还有很多给孩子们的“口彩”。春节期间猪头肉要说成“顶子”,猪脚也要说成“提子”。“”代指子女,“”和“”都有上升的含义,“顶子”和“提子”讨的是长辈望小辈步步高升、兴旺发达的好“口彩”。此外,“顶子”还是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头戴顶子有做大官的寓意。有意思的是,在过年期间,即使子女犯了过错,父母也不会指责,有时甚至会坏事反说,为的就是给来年讨个好“口彩”。

   晚归之人要摸黑“偷年

  旧时南昌人常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据说这一说法来源于秦始皇征集民夫修建万里长城,由于民夫在腊月二十四后才可陆续返乡,因此,各家便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日子定为“过年”。南昌由此催生了一种极为古老的习俗——“偷年”(也称“摸年”),这是专门为除夕夜晚归的人定制的习俗。

  “偷年”,就是偷偷过年的意思。在旧时,如果有人除夕夜很晚回到家,想要补吃年夜饭,家人就会为其熄灭家中的灯火,并加三道菜,让其在黑夜中把年夜饭吃完。如今,这一年俗已不复存在。

  除了“偷年”,旧时南昌人还要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祀灶”。民间传说,灶王爷会在每年的这一天向玉皇大帝报告各家各户在这一年里所做的善事和恶事,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在神像前供奉糖果、年糕,希望灶王爷汇报时能为自家说好话。现在“祀灶”这一年俗也非常少见了。

   年夜饭讲究“四盘二碗

  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年夜饭讲究全家齐聚,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饭食也是非常丰盛,讲究盘数,重视“口彩”。

  南昌传统的年夜饭有“四盘二碗”的说法,寓意“六六大顺”。据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介绍,“四盘”通常指红烧鲤鱼、豆腐条烧鸡、炒冬笋和炒青菜,分别象征年年有余、吉祥富贵、来年步步高升和平平安安;“二碗”通常指糊羹和鸡汤,有着延年益寿、官运亨通的意思。但“四盘二碗”并非一成不变。就菜品而言,“四盘二碗”还有一些其他版本,比如炒和菜、蹄花、小白菜心、牛肉炒米粉、炒年糕;就数量而言,也有人家年夜饭吃十个菜的,讲究一点的甚至有十八个菜。

  糊羹和红烧鲤鱼,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菜式。梅联华告诉记者,相传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前,在江西与陈友谅大战。在一次恶战后,朱元璋及其部下人疲马乏、饥饿无比,附近的百姓也没有粮食可吃,于是就把红薯、蔬菜、豆腐等煮成了一锅“糊糊”给朱元璋及其部下吃,不想,竟意外地得到了朱元璋的称赞。于是,这锅“糊糊”的做法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老幼皆知的糊羹,并被赋予“年年富裕”和“团团圆圆”的美意。对老南昌来说,红烧鲤鱼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老南昌相信,鲤鱼能听懂人话,它会把人们在饭桌上许下的心愿带到“龙王”那里。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吃完年夜饭后,南昌家家户户都要围在火炉边守岁。到了深夜,老人会煮上一锅由薯粉、鸡杂、肉丁、花生、豆干等做成的糊羹作为“夜宵”,全家老小都要吃上一碗,有时左邻右舍也会互相赠送。

   初二女婿上门给岳家拜年

  过完除夕进入新年,南昌还有一个较其他地方迥异的习俗——把“春节正月的头几天”称作“新年正(zàng)头”,这种叫法是老南昌春节民俗的一大特色。

  究其原因,还是与南昌方言有关。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这里的“”在南昌方言中念“zàng”,据说这样发音最初是为了避讳秦始皇的名字“赢政”。后来,这种避讳在全国其他地方渐渐消失,只在南昌方言中一直保留了下来。

  “新年正头”是过去南昌人一年中最看重的日子,人们把这几天看作是一年的“兆头”。而作为新年第一餐的大年初一早餐,旧时南昌人非常讲究。梅联华介绍,过去很多老南昌人家里都要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青菜煮年糕、青菜水泡饭以及面点,吃青菜、白豆干、年糕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

  从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戚拜年,家家备有新年果盘,盘中装有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有的装有橘子、荔干、桂圆,谐取“吉利”之意。款待上门贺年的来客,要敬上有红枣和青果的元宝茶。去亲戚家拜年,一般都携带糕点礼品,表示“送财”,受拜的亲戚,要烧汤煮面,每人一碗,每碗中配有3个秤砣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主人回赠糖果糕点,俗称“换财”,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

  南昌人拜年有一句俗语:“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大年初二这一天,新婚女婿携妻初次上门,必须带上两条大鲤鱼,“”“”同音,“”“”同音,意为尊重和祝福;还要带上蹄花,表示会经常孝敬岳父岳母;带上高档的水果点心,表示新婚女婿的富有和敬意。岳父母见女婿进门后,先是煮3个秤砣蛋一碗面,然后杀鸡、杀鸭款待。

   大年初五商店开张迎“利市

  正月初五是南昌人认为的财神生日。大年初五上午,商店开张营业,以迎“利市”。初五下午,店主和伙计可以毫无拘束地痛饮一番,吃“财神酒”,预祝新年生意兴隆。梅联华介绍,大年初五这天,南昌人一方面要准备“接财”,而另一方面则要“送穷”。旧时南昌人过年时要用莲藕扎龙,用松枝、白果、金箔纸、银箔纸以及大红纸剪成的元宝和铜钱扎成摇钱树,安放在供桌上,祭拜财神。而另一方面,则要将屋内秽土扫到外面的纸袋中,拿到河边焚烧,在焚烧的时候还要燃放爆竹,这样才可以驱除穷气,求得财运。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如今这些仪式已很难看到了。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俗称元宵节。黎传绪说,旧时南昌人过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预示一年家庭团团圆圆、生活美满。 吃完汤圆,人们会上街观看彩灯表演。旧时南昌灯市花灯品种繁多,放灯时,还要配以舞龙、舞狮、舞蚌壳等表演。各种表演队伍走上街头,从洗马池、瓦子角到万寿宫一带,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在南昌人的观念里,不过完元宵节就不算过完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都可以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必须带上礼物,一般至少在四种以上,这里面也暗含“口彩”:四种是“四季康泰”,五种是“五福临门”,六种是“六六大顺”。

   过年压岁钱讲究成双

  南昌有句俗语称:“大人望官饷,细伢子望过年。”小孩之所以盼过年,是因为过去只有在过年时大人才会为其添置新衣、准备零食,更重要的是,家中长辈还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与“”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后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较为常见,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钱币,分发给孩子们。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这种钱币的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梅联华告诉记者,压胜钱与今天的压岁钱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流通,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直到民国时期,南昌依旧有很多家庭的压岁钱保持着不流通的传统,上面的吉利词蕴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从不能流通的专门钱币演变成了现金。但即使如此,南昌人给红包的数额也非常讲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昌人给压岁钱一般都是双数,如二为“好事成双”,四为“四季发财”,六为“六六大顺”,十为“十全十美”等,饱含了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福。(首席记者 徐蕾)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