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多种原因导致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残疾人就业面临歧视

31.03.2014  11:33

  在就业难的今天,残疾人就业是一个更为沉重的话题。身体的缺陷、普遍不高的文化水平,使这个群体一次又一次被拒之门外。记者了解到,在针对残疾人就业方面,不少公益人士长期奔走呼吁,他们认为,残疾人在某些工作上甚至能做得比正常人还好。“他们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包括观念、就业、教育等各方面。”资深公益人士李三多指出。

  残疾人就业情况不乐观

  见到朱品梅时,她正在车间专注地低头装扑克牌,灵巧的手指流畅地穿插在层层叠叠地扑克牌堆中。“她(朱品梅)是一名先天性聋哑人。”南昌一家民办聋哑人学校校长何彪告诉记者,“她和车间里另一名工人徐方方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几年前我把她们推荐到了这里工作。

  记者了解到,两名聋哑学生在这里做扑克牌装盒工作,车间里除了他们,基本上都是正常人。然而,朱品梅的工作效率却一点也不输他人。瞄牌、截牌、叠牌、装盒,不一会她就把一盒扑克牌装好了。“她装一盒扑克牌只要5秒,装一箱则是平均6分钟。”该企业的负责人范厂长对女孩的表现很满意。

  现在,朱品梅每天能装好60~70箱扑克牌,一箱工钱为1.2元,算下来,她每月能有1800元钱左右的收入,基本能养活自己。对此,何彪坦言:“有些人总认为残疾人干不了什么事,其实只要给一个合适的岗位和机会,他们一样能做得很好。

  然而,朱品梅的情况只是个特例,南昌大多数残疾人的就业现状远没有这么乐观。日前,南昌市残联理事长魏小俊在接受采访时,为记者细数了当前几类残疾人的就业渠道。一类渠道是集中安置在福利企业,残疾人员工比例在25%以上的企业可享受残疾人减免税政策。另一类为分散按比例就业。据了解,根据相关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1.5%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年度差额人数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但两种渠道效果都不理想。”

  企业更倾向于缴纳残保金

  对于残疾人就业,国家一直有政策推动,但效果依旧不容乐观。就此,魏小俊进行了分析。

  “对于福利企业,自从2007年国家实行新的财税政策后,企业每年仅能从每名残疾人职工获得3.5万元的退税,这其实低于安置一名残疾人的费用,不少企业觉得划不来。”此外,记者了解到,这些福利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用工量大,在遭遇市场经济挑战的今天,若无政策的扶持,其本身生存也是举步维艰,安置残疾人的能力难免下降。

  至于分散按比例就业,一个尴尬的现实是,部分企业宁愿交钱,也不肯按比例接纳残疾人就业。“企业是追求效益的,残疾人一般工作效率较低,并且一些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考虑到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设施,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聘请残疾人的成本。”魏小俊说。某服务性行业私企相关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总公司每年都有专门的残保金划拨给分公司,用于缴纳给政府部门,这就意味着企业宁愿缴纳残保金,而不是招聘残疾人。

  自此,企业残保金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其背后折射的是残疾人就业的尴尬局面。而即使在安排了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中,“挂靠”现象也十分普遍。用人单位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待遇;同时又与残疾人签订私下协议,他们不用到岗上班。通过这种方式,用人单位不用缴纳残保金,又可享受税收、社保等配套补贴。

  教育资源缺乏、培训低效不容忽视

  记者从南昌市残联了解到,目前南昌残疾人就业主要集中在文员、网吧入股、按摩以及一些用工量大、招正常工困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除按摩师资质的盲人月薪有3000元左右,大多数残疾人收入水平都在贫困线以下。而从事高新技术、较高收入行业的残疾人比例几乎为0。

  此外,残疾人上岗后又迅速下岗的现象也较多。“这可能与用工单位缺乏对残疾人的研究和给予必要的照顾有关。”长期从事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的公益人士李三多告诉记者。“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残疾人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而很多企业较少考虑到这点,没根据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开辟合适的岗位,而是把其当成正常人来用,残疾人吃不消,其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还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二次残疾,他们只能被迫辞职。”此外,“残疾人自己也希望从事那些高回报、低风险的优质工作,而这些工作给予他们平等竞争上岗的机会,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据李三多分析,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理念局限,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缺乏,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本身起点低,就业当然更难。

  对此,魏小俊也有同感,目前从启音学校、南昌盲校等一些公办特教学校毕业的残疾学生,其学历一般只有初中水平,而且学校主要是进行文化课程培训,教师水平普遍不高,远不能满足在当前就业局势下残疾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残疾人学生又很难在教学水平更好的普通学校立足。对此,魏小俊也很无奈:“现在残疾人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在抓,而这块在教育体系中还处在一个边缘地带。

  教育资源的缺失、培训的低效,导致大部分残疾人文化水平不高,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其丧失了去追求高收入工作、优质生活的前提。与此同时,正常人存在固定思维,认为残疾人只能在这类工作上发挥作用,于是针对残疾人的招工,也出现了特定的岗位……久而久之,就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育上“合理便利”就业上“因才用工

  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追根溯源,其实是人们的观念转变和残疾人教育的变革。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地区在推行改革试点:在北京、长沙的一些中小学,教育部门专门培养出一批懂手语、盲文的特教老师,把他们分插到试点学校的班级中。在这类学校中,残疾人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上课、考试,老师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进行教学。课后,这些特殊孩子如果有没听懂的知识点,再由老师另外补课。

  “就目前试点的进展来看,残疾孩子的学习并不比正常孩子逊色。”李三多指出。不过,他也坦言,在班级中混插残疾人孩子,这对学校也是一个挑战。例如,弱视学生需要字迹更大的课本,听障学生则需要助听器,其考试的试卷也要单独设置……“这类尝试,我们称之为‘合理便利’。

  另一方面,在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上,李三多表示,其实在国内外一些助残理念较先进的地区,根据残疾人本身的特点,“因才用工”的理念正逐渐推广。“盲人由于看不见,他在听觉、触觉、声音的韵律和分辨上特别敏感,在国外一些地区,盲人在轨道监听、警方监听等工作上很受欢迎,而在中国,这些工作都是由正常人来做的,工资非常高。

  另一个成功案例在北京,一家机构用八个月时间培训了两名盲人速录师。“他们可以把听到的对话,一字不差包括标点符号地记录下来,而在国内,正常人做这项工作的报酬是800元/小时。”李三多说,该机构曾与南昌盲校有过接触,希望推广这一项目,但遭到了婉拒,其原因在于时间太长、成本太高。

  “其实,不管是通过哪种渠道改善残疾人就业,关键是需要转变人们对残疾人的歧视,给这个群体各方面平等的机会,只有这样,残疾人的未来才不至于自救无门。”李三多说。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