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英雄,将生死置之度外——抗战老兵李国富的故事

08.08.2015  12:32
“突击”英雄,将生死置之度外——抗战老兵李国富的故事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8月1日,南昌市顺外路630号。

  这是一位历经沧桑依然聪敏健旺的抗战老兵。当记者按响门铃,91岁的李国富过来开门,露出和蔼的笑容。

空闲时间,李国富(右)喜爱下象棋。

  “有两次战役让我印象深刻,我都是当突击队员,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聊起抗击日寇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李国富恍如昨日。

  李国富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境贫困,父母世代务农,兄弟三人靠租种地主家的薄田度日。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全面爆发,他会和所有中国普通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战争打破了田园的平静。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李国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3年12月,19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打败日本鬼子,我们中国人才能过上好日子。”李国富说。

  李国富跟随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高邮独立团7连,与日寇进行游击战。“那个时候我们睡觉从来不脱衣服,只要有情况,随时准备走。”李国富回忆道。

  顾少庄是苏北的一个小山村,当时被日本鬼子占领。1944年3月的一个黄昏,攻打顾少庄前,部队决定组建一支突击队,负责消灭敌人的火力点,给大部队开路,李国富毅然报了名。

  天渐渐黑下来,15位年轻的突击队员脱下旧衣服,换上了新衣、新裤。“当时,我们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死在战场上是十分光荣的。”李国富说。

  前面一个后面两个,突击队员们以这种三角形式的队形,趴在地上匍匐前进。“晚上没有光,我们只能靠敌人子弹打出来的火花,来判断敌人火力点的位置。”李国富说,当他距离敌人一个火力点20多米时,突然被鬼子的子弹击中,弹头从左肩打进、左背穿出,“我当时就感觉被人用棍子狠狠敲了一下,一阵钻心的痛。为了不暴露目标,我只能咬着牙,不发出任何声响,继续匍匐前进,最终敌人的3个火力点都被我们清除了,我也被百姓拿着担架抬到了医院。”

  伤养好后,李国富回到了原部队。1944年11月,部队开始了西堡攻击战,李国富又自愿当一名突击队员。他回忆,由于日本鬼子设置了高高的炮楼,为了自我掩护,突击队员4人一组,每个人举着八仙桌的一只脚,蹲着往前走。桌面上铺了一层用水打湿过的棉被,用来抵挡敌人的子弹。突击队员走到敌人的炮楼下面,便将炸药包放下,一拉导火索,就要立马抬着桌子往回撤。

  一次回撤过程中,遭遇敌人机枪扫射,子弹如雨点般飞来,弹片火光四溅。李国富眼睁睁地看到自己这一组前面两名战友倒在血泊中,他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弹头从右肩打进,从脊梁骨中间位置出来,打穿了肺部,立刻昏死过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国富耳边响起一个声音:“这个人还有气,还没死,赶紧送医院!”随后,他被当地百姓抬到医院抢救。后来,李国富得知,自己被评为团里的“一等战斗模范”。

  在抗日的烽火中,新四军与老百姓结下了鱼水之情。有一次,李国富生病了,不能随部队行动,被寄养在当地老百姓家中。为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百姓们把他藏在野外的一个坟洞里面,轮流送饭送菜给他吃。“没有老百姓的帮助,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李国富感慨万分。

  “看到今天的中国日益强大,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裕,我感到十分高兴与满足。”告别时,李国富握着记者的手,连声说道。

  江西日报记者 邱玥 文/图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