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文测试: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07.01.2014  21:12

  在有限的时间里,尺幅之间,风生水起,让学生真正做到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且能或娓娓道来,或严肃说理,或客观评价,或条分缕析……这也许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

  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将采用一大一小的写作形式,小作文,又称“微作文”。笔者认为,作文分一大一小是合理的,一篇大作文如果分数过于集中,就有可能一文定乾坤,或一文走麦城。近几年高考只有一篇大作文的考查,不少考生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细腻的笔触,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考场作文比比皆是,况且一篇作文也不利于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小作文测试并不新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小作文已经多少见诸于高考试卷,比如1990年要求描写进入玫瑰园的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表现她们的同和异;1991年要求把“”想象成除一轮满月之外的另一个“”的物体,描写有陪衬物但以圆形物体为主的画面和场景;1993年要求写一段关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1997年上海卷要求考生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1998年要求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相关内容,综合考查学生对心理、动作、语言等描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2005年重庆卷要求考生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特别是2013年引起争议最多的江西卷的小作文,考生普遍感觉不好下手,大概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训练和出题的预期距离很远。江西卷第20题“语言综合运用”要求: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

  (1)用一个统领全段的句子开头。

  (2)有一处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过渡。

  (3)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

  两个规定,即写作内容及文体的规定,五个要求必须在200字的小作文里体现出来,而且还暗含着文学常识,“先秦”指秦统一天下以前,“诸子散文”相对于“历史散文”,指代表先秦各思想流派的文章学说,这是走进课本会学习走出课本会运用的能力测试,需要考生有积累,有储备,懂技巧,会表述。

  纵观高考曾出现的小作文,无论是事理说明文、情境记叙文,还是事物评论文,都有文体的要求,有写作对象(即具体内容)的要求,有表达方式的要求,有表现手法的要求,字数一般是200至350,但都属于“规定动作”,而非“自选动作”,这是高考的公平性所决定的,是考试性质的难度、信度、效度及区分度所决定的,在同一个尺度下,检测考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我想从教师的角度谈谈小作文的训练,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可学习、可参考,可模仿、可借鉴的范例,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加强小作文的系统训练,比如加强各种文体知识的教学,根据各种文体的知识点,强化文体表达的特点,加强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和表现手法的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我们常常慨叹学生思想浅薄,思维混乱,语言无味,表达幼稚,实际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在数理化、外语学习的夹缝中求生存,如若不是高考占150分,很难想象语文学习的境况会怎样,原因太多,不再赘述。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一篇好作文一定是与考生准确的审题、深刻的思想认识、流畅语言表达分不开的。一篇文章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无非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思想认识、材料运用和语言表达,而语言的丰富多彩来自于思想的丰富多彩,思想的丰富多彩来自于阅读的丰富多彩,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有输入才有输出。现在一方面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浅阅读、快阅读充斥课堂,高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高考,谁还会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咀嚼品味美丽的汉语蕴含的哲理情思呢?须知“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教材提供的范文都是最好的例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上老师行之有效的引导,写好小作文并不难。

  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功应在每节课都有所体现,在提倡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今天,读文有的时候变成了读图、读信息,一节多媒体课,声光画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些课,老师点点鼠标,秀秀课件,玩玩花样,确实形象直观,但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影响了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体会文意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怎能培养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又怎能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尺幅之间,风生水起,真正做到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且能或娓娓道来,或严肃说理,或客观评价,或条分缕析……这也许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

  (作者系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