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群力 润民如水—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赣州宁都全国率先破题

16.09.2015  19:4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清流淌过农田,一棵水稻贪婪地吮吸着这“玉液琼浆”,“精神头”顿时足了许多。

这棵水稻在赣州宁都。

小型水利工程,多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田间灌排工程,城市人比较陌生,但每一个农民都深知它对于一片农田的意义,没有“小农水”,庄稼就无水可喝,自然就没有收成,它是农人真正的“衣食父母”。我国还有6亿农村人口,小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甚至可以说是托起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石。

然而,小型水利工程在造福广大农民的同时,长期存在“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无人修”的老大难问题。政府建设了水利工程,后期却缺乏管护资金,工程年久失修,水道淤堵,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此,多地采取的是申请资金,加大政府投入的办法,做法虽合情合理,也确有效果,但资金投入大,加大了政府负担,也难以长久地解决问题。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作为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和改革创新管护机制试点县,全国首创的发明了一套既不用过多耗资、又能长期解决问题、同时还紧密了干群联系的巧妙办法。而且宁都县水利局局长黄宏洲说:“我们的方法可以复制”。

这是个什么办法?

要借用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难题”,据黄宏洲介绍,宁都县水利局针对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转变了“重建轻管”的观念,在各村成立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这是一个政府指导、人民做主的民间组织,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退伍军人、老教师等愿意发挥余热、德高望重、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人群组成,由村“两委”对他们进行聘用和管理。协会有章程、工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参与义务,人人是可以团结的力量,一时间众人拾柴火焰高,广大群众很快为协会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就像一条纽带,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在同一个诉求维度上连接了政府与群众。彻底改变了从前“政府包办,难以破题”的局面。

该协会真有这么大威力吗?

朱潭水渠清淤动员大会

今年5月19日,天降暴雨,超百年一遇,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多地引发洪涝,造成城乡设施受损严重,被称为“5.19”洪灾。宁都县也未幸免,然而,在“5.19”之前就全面建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株谭灌渠管护协会会长黄安福向记者介绍,在“5.19”洪灾中,株谭灌渠水毁严重,但在各协会的推动下,先后组织了300多人和两台挖掘机上阵开展全面疏通清淤工作,真正呈现了“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的热烈氛围。

5.19洪灾致使朱潭灌区多处冲毁

不仅通过协会向群众募集到十几万资金,并且每天都有大批群众赶到清淤工作现场贡献自己的力量”,黄安福说。此外,据了解,在这次大的清淤运动中,不仅群众热情,黄安福等水利部门干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7个村小组、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参与了动员和领导、甚至和群众一起干活。就是在这种干群互相支持、合作无间的情况之下,清淤运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群众参与清淤

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协会初试啼声,就展现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强大能量。据了解,许多省内领导在进行参观后都对这一创举赞不绝口,然而,这一全国都属首创的机制诞生在宁都县并非偶然。其后是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宁都县水利局的不懈探索和睿智决断。

自从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宁都作为赣南重县得到了水利部和水利厅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八年对口支援计划,推进了十大水利工程,宁都县也被确定为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和改革创新管护机制试点县,该试点县全省也仅有四家,还列为赣州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在协会成立的背后是水利部对于改革试点县“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有关文件中提到许多鼓励探索的内容,如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协会等新型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管理;推行质量监督员制度;探索将财政投资形成的农田水利设施资产转为集体股权,或者量化为收益农户股份的有效方法等。对此,宁都县水利局立说立行,很快做出了成效。

在对黄宏洲局长的采访中,他介绍说,宁都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取得的破题性成果在“5.19”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还体现在了抵御台风侵袭方面,这得益于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和水利厅的精心指导以及县水利局的大胆探索,“有钱为群众解决问题当然好,关键在于没钱的情况下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利用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实际上,只由政府包办也只能解决一时问题,尤其是基层政府容易因为资金、人员的问题捉襟见肘,长久来看,还是要借助千千万万广大群众的力量,而政府的作用只是像引水一样因势利导,宏观来看,这也是最科学而持久的长效机制。

毕竟,人民的力量才是最大的”,黄局长说。(记者 李小明 张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