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岗村农民土地被流转 向“产城一体”转型
央广网北京12月28日消息(记者马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城镇化再次成为亮点,而且目标说得很具体: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城镇化到底该怎么搞?城镇化和农民有什么关系?近日,中央台记者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一次入户调查,结合着这次调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滁州市市长张祥安也与农民们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来听农民兄弟对于城镇化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期盼。
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们是这样理解城镇化的。
记者:您觉得搞成啥样叫城镇化呀?
村民:我头一段时间听到村里是这样讲的,他说把这个小岗村一步一步规划成市里那样,你们喜不喜欢呀?那我说我肯定喜欢。我以前给我老公这样说的,这个地方没什么人我们干脆买套房子到市里面去,我老公说不好,城里太吵。
村民:到底什么叫城镇化,这个我们不懂!
村民:农村的一切卫生啊都像城市一样,能带来什么变化呢?
村民:农村城镇化,我们不一定要像城市一样住那么高的高楼,我们要在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人的思想素质、物质基础都能达到城市的标准。说实话,我们在农村我认为比城市里,最起码我们空气比它好。
村民:城镇化,我们对这个概念还没太在意呢!反正感觉我们小岗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呢,就跟城市差不多了!
村民:生活还是城市好、农村跟不上城市,农村能变成城市的生活就可以了。
虽然大家对城镇化的理解五花八门,但是农村的生活如果能赶上城市,对农民们来说,城镇化就基本实现了。在农民看来,除了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之外,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能否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小岗村大严村民组的入户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村民的土地已经被流转出来,集中运作,虽然农民也从中得到收益,但顾虑仍有不少。
记者:现在一点地都不种啦?
村民:还有两亩地。
记者:平时谁种呢?
村民:基本上就是我父母在种,种点口粮。
记者:家里还开个店?
{{正文分页}}
村民:现在就是土地嘛,我们小岗村把土地都征了,然后手里有钱了,可以自己做点小生意。但是周边就不行,就靠自己家的几亩地,一年的收入很少。地给别人用了,别人在我们这边建厂,我们自己也可以在里面上班,那肯定是流转的好。
记者:跟您就问几个问题。
村民:家里还有十几亩地。
记者:流转了吗?
村民:自个种呢,自个种好,自己管理不会荒。
村民:这该怎么说呢,按道理是征了好,但是老百姓心里都没个底,征了就是死钱了,你就那两个钱,如果没有收入什么的,指望那两钱开销那是没有。
记者:没有发展了?
村民:对。
村民:征地也好、土地流转也好,这是好的,但是征掉和流转以后呢,老百姓要有事情干,要有经济来源就好,对对。关键就业问题解决不掉,就担心。
根据调查统计,大严村民组53户村民中,全部土地被流转的占到近三成,几乎所有村民家都有数量不等的土地被流转。虽然大部分的村民支持土地流转,但是对于流转之后自己的生计心存疑虑。农民不种地了,他们将来做些什么?如何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对城镇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滁州市市长张祥安看来,土地规模流转后,不少农民从过去的一产,转入到二产三产,作为政府来说,要引导农民向四个方面的职业转化。
张祥安:一个是出租人,承担一个出租人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承包地,把自己多余的住房拿出来,流转出去承包出去,租赁出去,然后变成收取租金。第二个就是上班族,因为很多职业都搬到家门口就地可以上班。第三角色就是打工者就是继续外出务工,第四个角色就是企业主或者叫经营户。我认为这四个角色可能是我们未来农民四个主要的就业方向,也是主要的生活出路。
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面对当下农民身份的变化,他们对城镇化的需求也开始发生改变。农民不仅希望人能够向城市转移,更希望通过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据了解,目前安徽已经将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作为城镇化的发力点,重点推进县城和建制镇向具有\"产城一体\"功能的新市镇升级转型,既创造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又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安徽省住建厅厅长李明:实际上小城镇是县城和农村的一个重要的结点,我们在全省1200多个乡镇当中要重点建设200-300个中心镇,这些镇它对于周边的农村是一个公共服务覆盖的问题、基础设施延伸的问题。第二个我们还是要建设新农村,把它规划好,规划是产业用地,种地、养鸡或者是加工用地,哪些是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当中有一个中心村,有三到五个自然村,按照规律把它规划好,这样每个村就等于有产业、有就业、有生活、有服务。
中国之声《政务直通》节目今晚(28日)来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小岗村,与农民、专家、政府官员一起探讨新一轮城镇化之路。敬请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