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提速 朝着幸福进发

09.03.2014  12:23

      “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困难群体倾斜的多项政策措施引人注目。如何以人民幸福为最高追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群众满意度,以小康提速驱动“幸福快车”?这些话题成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热议的焦点。

  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创新引领经济社会进步

  要实现小康提速,根本在发展,关键靠发展,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点成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共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进度是83.2%,我省为79.3%,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在6个大项指标、23个具体指标中,我省有3个大项指标、10个具体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进度。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全国的实现程度是76.1%,我省仅为59.8%,比全国低16.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省人均GDP要在2020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今后几年我省GDP年均增速须保持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以上。

  “小康提速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了执政的魄力和勇气。”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罗胜联认为,要加快实现小康步伐,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下大力气打造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点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江西制造”与“江西创造”比翼齐飞。同时,要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形成强大的区域集合效应,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重点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本土产业,从而形成全省区域发展升级的强大支撑。

  难点在农村和农民,关键在百姓增收与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是江西小康路上的一大“拦路虎”。

  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认为,实现小康提速,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基础在农业,因而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户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开辟农民持续增收新渠道。比如,积极策应和推动镇村联动,大力促进以各类园区为主导的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就业;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入股产业化经营,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信托,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收益,促进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股份化;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稳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等等。

  全国人大代表、省民政厅厅长徐毅认为,小康提速不是一个空洞的指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GDP,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让困难群众不再困难,让群众生活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这是小康提速的最终落脚点。他说,国务院最近专门出台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们国家在对困难群众实施兜底式社会救助方面迈出的一个重要步伐。近年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别救助等制度陆续在我省实施,一系列扶贫攻坚举措也陆续出台,为最困难的群众守住了底线,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已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但是要让这些困难群体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全面小康的进程,也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要实现小康提速,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人为核心,解决好农民工就业、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各种保障问题,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他们真正融入城镇。

  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三秋认为,要实现小康提速,必须更加注重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推动小微企业由生存型创业向发展型创业转变升级。做大做强社保基金这块蛋糕,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职工死亡抚恤金标准、职工伤残人员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等,推广“助保贷款”制度,逐步解决困难群体参保接续问题。同时,要加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提升文明程度,注重发展品质与社会和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光要有速度,还要注重品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能彰显社会的和谐,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深表赞同。他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硬件,而道德高地的建设、文明程度的提升是软件,如果缺少软件这个核心灵魂的支撑,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小康。他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日益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让追求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农民杨慧芝担任人民调解员有21年,多年在农村进行纠纷调解的经历,使她意识到加强百姓的法律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她认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才能让百姓真正过上小康生活。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