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提速的“赣南样本”

17.08.2014  17:55

  陈洪明 江西日报记者 鄢朝晖 林 雍

  走过赣南的山山水水,我们真切体会到有股新风正在红土地上荡漾;访问赣南的干部群众,我们深切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正在老区人民心中奔涌。令人体会最深的是,一场以“能力革命、作风革新”为主题的深刻变革,在赣南党员干部队伍中悄然展开。

  特别是在两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顺利出台,“红色基因”在传承中被赋予新内涵,为赣南这个拥有929万人口、3.94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革命老区,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变革,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央扶持政策带来的实惠,对党信任信赖、相依相靠的感情更加浓厚。

  如今,这场以转变干部观念、夯实基层基础为目标的“能力革命”、“作风革新”,在红色圣土上愈演愈美,编著了一本小康提速、脱贫致富的“赣南样本”。

  斗转星移,穿越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红色基因依然在老区人民心中闪烁留存,并且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时光似流水。不知不觉间,就像从指间流过的沙,虽然今天还原不全当年装满历史的沙漏,但每一粒沙子流走的音符,却激荡出撼人心魄、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进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光荣的土地、红色的历史、英雄的人民,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简约的28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阐明了不简单的时代价值。

  干部要上进,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为此,赣州市委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抓实抓好,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能力。

  以瑞金、兴国、于都、寻乌等地为重点,精选革命旧址,梳理苏区历史,挖掘革命事迹,打造了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让党员干部在生动的现场教学和情景体验中,学习先辈先进,接受心灵洗礼。目前,全市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地现场教学400多批次、3万余人次。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编印20多本苏区特色学习资料,创作《根基》等22部专题文艺作品,列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教材。兴国县在机关、乡村、社区、学校等场所,悬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摘要的宣传牌,编印口袋书,生动具体、潜移默化地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市委还创新方式,变干部调训为“送教下乡”,打造了一条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快车道”。

  “送教下乡”犹如“及时雨”,让基层干部既解渴又受益。章贡区在拆迁过程中,邀请专家讲授《有效应对征地拆迁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让干部们备受启发。“培训后,感觉在处理类似的问题上不再瞻前顾后、毫无章法了。”先后在13个市、区重点项目的土地房屋征收一线工作了5年多的干部罗斌兴奋地说。

  “人民有信仰,振兴才有希望。”作为《若干意见》的亲历者,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说,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干部素质是关键。

  为提升干部素养,赣州建立了集教、学、考、管等功能于一体、江西省首家在线学习网络平台——“赣州市干部在线学习城”。这座学习之城,典藏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饱蘸着老区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信仰。

  一方水土一方人,红色基因依然在赣南老区人民心中闪烁留存,并且历久弥新,历久弥坚。对赣南人来说,“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血性。正是这种血性,在这块红土圣地上,才能处处涌现“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的喜人画卷。

  喜看今朝,中央为赣南量身定做“政策大礼”,赣南党员干部感恩奋进,“能力革命”在这里发生了深刻变化——

  说起赣南的“贫困家底”,很多人难以置信。赣南有69.5万户、300多万人居住危旧土坯房,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和农村人口的40.6%与41.7%,涉及区域广、户数多。

  2012年6月28日,《若干意见》的出台,如同一列开往春天的专列,载满了近千万赣南人民的喜悦和憧憬。作为《若干意见》的有力推动者,史文清带领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设计出一幅幅振兴发展的“路线图”,一路先行先试。

  看到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还居住着众多红军烈属和困难群众,赣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若干意见》这一利好政策,以改善民生为振兴发展开局大事,并率先在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上寻求突破,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工作中,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理事会运作,健全“民议、民建、民管、民享”工作机制。同时,结合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挖掘村庄特色,或引进乡村旅游,或引进农家乐园,或传承红色文化,帮助农民建设美丽新家园。两年来,40.68万户群众已从土坯房中走了出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如今,居住在窗明几净的小洋楼里的赣南老表,在雨水绵绵的春天,不再提心吊胆,他们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看到村民刨坑为“”,取水饮用,赣南广大党员干部没有忘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一路感恩奋进、攻坚克难,进一步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千吨万人”规模以上农村安全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赣县之前“农饮工程”由乡镇代管,出现初装费标准不一、水质水量不达标、水费标准各异、资产闲置等问题。如今,赣县组建了农村自来水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基本实现了管护主体有落实、监督管理有平台、行业质量有标准等目标。

  数据显示,赣南已解决23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冰箱当杂物柜、电灯像萤火虫、风扇转不动、米饭煮不熟”的现象,在赣南党员干部的积极作为下,也已成为了历史。

  在振兴发展进程中,赣州市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为抓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连心、强基、模范”工程,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服务作风转变,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基层基础。

  如今,一场以“能力革命”为主题的深刻变革,在赣南大地悄然展开,让赣南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思想观念到工作作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放眼未来,凭实绩用干部、以发展论英雄,“作风革新”蔚然成风,为全国脱贫致富呈上一本好教材——

  选什么干部就有什么样的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政风。

  《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赣州市委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牢固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以发展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推进全市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深刻转变。

  为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政绩,解决“政绩造假”、“一个政绩大家都用”等问题,赣州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在此基础上,赣州市委还推行对关键岗位干部“三述一评”、“家访考察”、对市管干部广泛深入谈心谈话等做法,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持续开展的干部作风“治庸、治懒、治散”,把干部从酒桌推向书桌,将精力投入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中去。一场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变革,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干部作风的革新,为铸就更加宏伟的“赣州气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全市上下发扬苏区精神,突出抓好罗霄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积极开展“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省、市、县三级开展定点扶贫,实施库区渔民上岸工程和深山库区移民进城进园集中安置试点,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实现干部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干群亲如一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政策红利加快转化为民生福祉。

  完成35万多户低电压治理,解决7万多户不通电、18万多户看不上电视问题;

  中心城区完成棚改3.84万户,新开工建设保障房8.84万套,基本建成7.5万套;

  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近200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级危房;

  启动382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增病床8100张;

  中心城区投放340辆大容量公交车、400辆出租车;

  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

  一连串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出行难、喝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突出民生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215.46万人减少到139.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近11个百分点。

  转变作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今,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嘹亮号角中,广大党员干部正以争创一流的精神、抓铁有痕的作风,争做苏区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把赣南苏区打造成“作风建设模范区”,力争再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