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成就\"大市场\" 看永丰县的\"气象经\"
永丰是蔬菜大县,会种菜的行家里手比比皆是。记者10月24日在永丰采访时,一些蔬菜大户和专家说到种菜心得时,却大谈特谈起“气象经”——
“最初,我们在大棚种蔬菜,凭身体感觉棚内温度。后来,觉得不是个办法,就买来温度计测量。现在,坐在办公室从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大棚里多项气象要素。” 永丰县蔬菜科研所副所长、气象信息员李清生介绍。
轻轻点击,只见电脑屏幕上显示一行字:“2013年10月24日,YF001(一号大棚),地温上层18.6℃、地温中层19.5℃……”地温有4个层次,空气温度有两个层次,此外还有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每10分钟数据更新一次。
永丰县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商品蔬菜总面积达23万亩,总产量46万吨,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辣椒之乡”。作为吉安市唯一一家蔬菜科研机构,永丰县蔬菜科研所的主要任务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试验。如今,县里的蔬菜专家开始念起“气象经”,折射的正是蔬菜种植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陪同记者采访的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孙国栋说:“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不同。”去年以来,永丰县着力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全县21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永丰县蔬菜科研所还设置了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实时向菜农提供影响蔬菜生长的多种气象要素数据。
走进永丰县蔬菜科研所的一号蔬菜大棚,记者见到:近处的辣椒有紫、绿、红、黄四种颜色,远处,碧绿的小黄瓜、紫色的茄子长势喜人。专家说,在这种有通风、调温、调湿等功能的大棚内种植蔬菜,一般称为设施农业。
已从事蔬菜种植研究10多年的曾招圣所长介绍:传统蔬菜种植业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不高,风险大。现代蔬菜种植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除了扩大规模外,最为关键的是降低风险、提高蔬菜种植的附加值,这两方面均离不开设施农业创造的“小气候”以及对“大气候”的预报预测。
永丰县兄弟果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明平是县蔬菜科研所的“常客”。他对记者说,合作社农场种了100多亩甘蔗与早春辣椒,对“小气候”要求高,4月份上市的早春辣椒由于抢占了海南与山东蔬菜之间的空档期,批发价1斤可以卖到4元,如果延迟到端午节前后,只能卖到1元多钱1斤。今年上半年,仅辣椒销售收入就有20多万元。
据介绍,目前,永丰全县外销蔬菜中有七成由设施农业生产,其中早春蔬菜又占了七成。新引进的品种,一般要在科研所基地内试种3至5年,通过把握蔬菜与“小气候”及“大气候”相互关系,进一步将新品种蔬菜的生长习性精细化、本土化,然后再通过培训班形式向全县推广。
“小气候”不但能提升蔬菜附加值,还能防治病虫害。曾招圣说,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当“大气候”发生变化时,“小气候”及时调节,可减少病虫害,避免使用农药。在大棚内参观时,他随手摘下田畦上一小把新试种的野菜——平卧菊三七,放在嘴里吃了起来。惊讶之余,记者也大着胆子跟着吃了一小把……
当前,全省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让农业由“靠天吃饭”开始转向“顺天管理”。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建有52个土壤水分观测站、73个农田(果园)小气候观测站。今年,全省还将完成11个省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以及300个省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来源:江西日报 记者 李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