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的“悲情”不应成为城市治理的绊脚石
09.05.2014 00:23
本文来源: 人民网
据媒体报道,5月7日上午,在南昌中山路与渊明路交界处,一辆无牌无证电动三轮车占道经营,售卖“印度甩饼”。当交警依法暂扣该车时,车主竟教唆妻子钻进车底,公然抗拒执法。
报道刊发后,许多网民发声,指责执法人员不通“人情”,面对“弱势”小贩无动于衷,“依旧收缴三轮车”。这些非议令人始料未及,却也揭示城市管理的不易。
事实上,涉及城市治理的舆论怪圈,并不拘于一时一地,互联网上只要曝出类似事件,官方通常会被贴上“暴力”、“强势”的标签,进而遭到口诛笔伐。
近年,城市扩张成为趋势,大量郊区、农村人口涌入,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诚如本文讨论的事件,小摊贩烹制美食,固然满足了市民口腹之欲,同时也引起一连串问题:油烟排放、占道经营、噪音扰民等等。不可否认,城市脏乱差现象,很大程度源于无序经营。此次南昌交警对小摊贩加强管理,正是必要之举,但现实却遭遇“法”与“情”之间的尴尬抉择。
当事小摊贩或许惹人怜悯,但违法事实明白,断不可因其“悲情”而使法无可依。须知,法虽无情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人若犯法纵有可怜之处却也难以赦免。
同情是美德,但规则是底线。当美德遇到底线,孰轻孰重,网友应该拧得清。如果执法者同情商贩而置之不管,是不是就像交警允许司机闯红灯?在规则面前,不能拿同情当挡箭牌,更不能在规则面前耍赖。克制同情,呵护规则,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城市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良善,来自于每一个市民的遵纪守法。面对执法小贩打出的悲情牌,网友不应被“同情”蒙蔽了理智的双眼,而让违规行为堂而皇之地成为“正义”。否则,本末倒置只会让城市越来越糟糕。(文/荷干)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
本文来源: 人民网
09.05.2014 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