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春天》四:《夯实基础更宜居》
(江西广播网5月12日)在一轮轮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化后,城乡建设更加回归理性。特色小镇如何避免过去大拆大建、盲目造城的老路,走出宜居宜业有内涵的发展新路?系列报道《小镇春天》今天播出第四篇《夯实基础更宜居》。采写江西台记者万芳。
今年4月底,江西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结束。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除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建制镇外,聚焦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也可以申报“特色小镇”。它们必须递交的首要材料就是小镇规划。
对新兴的平台来说,要借助“特色小镇”这股政策的“东风”,就不得不重视“规划的高起点”和“建设的高投入”。新余分宜县去年聘请中国美院为其在黄金地段设计麻纺特色小镇,计划3年总投资30亿元。麻纺特色小镇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钟小仁:
(出录音)“整个小镇的总体格局为“一轴三街五板块”,一轴就是景观产业轴;三街是商贸特色街、麻艺特色街和麻纺产业街。五个板块是麻文化博览园、麻纺商贸产业园、商业金融服务中心、服装家纺产业园、麻纺织造产业园。我们期望通过麻纺特色小镇的建设,把分宜打造成全国麻纺产业功能配套最全最完整的地方,成为国际国内麻纺产业界的中国地标。”(止)
对传统的小镇,特别是建制镇来说,规划的升级和基础建设的扩容才是当前的重点。鹰潭上清镇5年投入了6亿元建设停车场、自来水厂、排污厂,加强环境整治和美化亮化。当地的游客量成倍增长。镇党委书记赵俊波透露,近3年还将花20个亿对古镇开发进行升级。
(出录音)“我们打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就引来了天师灵项目,道学灵项目,还有漂流,受益非常大,我们尝到这个甜头,要进一步思想开放。下一步想招一个道都文化园的项目。”(止)
我省对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出了“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涉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等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特色小镇的建设钱从哪里来?各地进行了多元探索。南昌市3月份宣布,将采用公私合营的PPP模式打造西山文化旅游小镇,拟投资5亿元,这是目前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模式。有的地方期望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另外,还有政策性配套资金,按照省里规定,一旦评上省级特色小镇,每年将获得200万元的财政投入。
特色小镇建设,我省在土地和人才方面也给予了倾斜。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现有的存量行政划拨用地,经批准可转为经营性用地。为吸引人才和企业落地,相关税费也可减免。“绝对不能在山山水水间建造一座水泥城市,绝对不能按照1平方公里1万人的标准来建设特色小镇”,成为大家的共识。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
(出录音)“它对我们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啊,会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既有旅游样板还有文化样板,也有发展三产的样板,也有发展工业的样板,也有发展互联网的。如果我们特色小镇打造的好,肯定能够吸引很多外来的人返乡创业,就地城镇化、加速人口集聚。”(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