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灯的大梦想:中国文化漂洋过海

09.02.2016  10:24

  新华社南昌2月8日电  题:小龙灯的大梦想:中国文化漂洋过海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

  大年初一上午9时30分,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村民史明生盼来了村里的舞龙队。

  “六点起床去祖庙烧了香,然后到村委会看族中长者为龙灯点睛,眼看队伍快到家门口了,才跑回来放鞭炮。”史明生跑得有些喘,他告诉记者,若干年前,他也是舞龙队的一员。

  这个村庄有700多年的舞龙灯历史,村里有用鞭炮“请龙”的习俗,寓意新年在龙神庇佑下平安吉祥。2008年,这里的龙灯舞被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克滨也跟在舞龙队后面,这条长65米、需要28个壮汉才能舞动的龙灯就出自他所在的城南龙灯厂。据悉,城南人最初舞的是板凳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板凳龙逐渐被更为轻巧的彩色布龙取代。而这种布龙制作就是史克滨的家传手艺。

  上世纪80年代,城南龙灯厂还是史克滨父亲办的一个四五人的家庭作坊,如今已发展为近50人的工厂,销量也从一年几十条龙灯增长到如今的五千余条。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城南龙灯不但销往江西、福建、浙江等地,还漂洋过海将龙灯文化带去了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史克滨有个大梦想。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让城南龙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在地球的更多地方。“今年又有突破,新增了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克罗地亚这3个国家的客户。

  为了扩大龙灯的销售范围,史克滨费了不少脑筋。为让西方人更容易接受龙文化,史克滨在保留传统龙头骨架制作技艺的同时,把龙头的外观设计得比较萌:大眼睛,看起来像在笑的龙嘴。

  为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他新开发了一种塑料龙身骨架,韧性很好,可折叠;为达到夜间观赏的效果,他还设计了复杂的电路,用LED灯装扮龙身和龙头,让城南龙灯变成了七彩龙灯。

  史克滨的海外客户最开始来自各国的华人团体,每逢佳节这些华人总想用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特色物件表达思乡之情;接着销路延伸到与中国传统年俗接近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现在的客户则包括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陈如萍是美国新泽西州林登学区的中文项目顾问,最近也在史克滨厂里买了一对龙灯。“这龙灯是买给自己的洋学生表演用。中国舞龙在美国很受欢迎,我们的洋学生带着龙灯上街,街上不少车辆和行人都会停下来观看。”陈如萍说。

  在美国教中文的陈如萍深感近年来中国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她认为,一门语言背后需要文化支撑,于是她从2008年开始在中国购买舞龙、舞狮,在这些特别道具的帮助下,她所在的项目组在当地已颇有影响力。

  史克滨告诉记者,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商人,更是一名文化使者。“能把极具中国元素的商品卖到海外去,就是一种文化影响力走出去。”说这些话的时候,史克滨的脊梁挺得直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