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少年围殴精神病人警示“情感饥饿”

20.08.2014  13:03

  7月30日凌晨,有精神障碍的52岁的李艮库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上闲逛,被多名未成年人围殴致死。记者了解到,参与打人的共7人,其中最大的嫌疑人仅仅16周岁,最小的3人尚未满14周岁。南留庄中学政教处一名老师称,该校两名初一学生也在上述7人当中。(8月19日京华时报)

  一个精神异常但不祸害人的精神病人被7名少年在雷声过后围殴致死,参与殴打的少年却是一群不满16岁的孩子,其中3人尚未满14周岁。面对法难责幼的法治现实,谁来为救赎孩子?谁又该为没能有效监护精神病患者担责?悲剧发生,似乎学校、社会、家庭、国家机关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似乎谁都不具备独立承担责任的义务。

  从哲学角度来说,这起看似偶然发生的案件,却在中间存在着必然。偶然的打雷停电,使一群在网吧上网到凌晨的少年忽然无所事事了;精神病人李艮库偶然的半夜闲逛,遭遇了无所事事的少年。被吓到的少年打了精神病人李艮库几下,没成想精神病人还了手,于是乎,一连串的偶然最终导致打人致死的悲剧发生。但是,如果没有少年凌晨上网,精神病人李艮库被监护人看管严格没有偷跑出家门,这些偶然就碰不到一块,也就根本不会出现打死人的悲剧。所以说,表面看似偶然的事情存在着必然。

  从辩证关系分析,这起少年打死精神病人李艮库的案件,可从7名少年生活环境窥见动因,一则镇上网吧缺失监管,学生(包括未成年人)扎堆网吧,玩的是血腥暴力的《穿越火线》《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游戏中打杀场景早已潜移默化植入他们的心里。二则缺少家庭关爱,大多数家长教育方式基本就是一顿揍、骂一通,简单粗暴。可以说,暴力因子在这些少年身上,从量的积累转变成质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这从时到质的转变却折射出孩子生活中最深层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少年情感世界的饥饿。

  从人性关怀视野来看,蔚县东人烟寨村住户家庭条件差,精神病人李艮库家更是仅靠82岁父亲的退休金和李艮花提供的生活补给维持。精神病人李艮库虽然行为怪异,但仍能与人沟通,他生前就向村里多数抽烟的村民要过烟。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艮库作为弱势人群,应当从政府、社会和法律的层面对他多一些尊重、关爱和善待,消除歧视。然而,在监护人因生活贫困无力给李艮库治疗时,也未见有关方面出面对李艮库实施及时免费治疗,缺乏情感救助的李艮库在监护真空的深夜出来游荡,亦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起案件警示出农村对孩子、对精神病患者都存在着关爱、理解、救助、教育的严重缺失,尤其是偏远贫困村,法治建设缺失导致的“无人区”,使文明道德与法律意识成为荒芜之地,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这已不是蔚县南留庄镇一地存在的问题,而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让文明社会的思想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渗入乡村,以此拆除城乡间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化,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