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样本调查

07.06.2016  17:27

  ●郑 赟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势必会受到局部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地域性,正确引导他们信仰宗教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基于此,笔者对省属某高校进行了有效样本调查,该校共有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其中含有维吾尔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千余名,约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调查目的是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引导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认知,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现行宗教政策及宗教文化的看法,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及校园和谐稳定。

  一、对宗教信仰调查的基本概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

  宗教信仰是什么?参加问卷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43.73%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28.67%的学生认为宗教属于文明的源泉、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同时也有27.60%的被调查者认为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体系,是愚昧迷信、麻醉人们的鸦片。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总体是客观的,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或者美化或者鄙视宗教信仰。多数学生对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表示理解,尊重其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但有约41%的人表示不会主动接触信仰宗教群体。

  由此分析,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基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民族宗教观,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也有极少数学生把宗教与封建迷信相混淆,把封建迷信骗人钱财行为与宗教活动等同。

  (二)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及信仰形成的路径

  调查表明,信教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校之前、受其家庭影响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特别在新疆、西藏等地域,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宗教,主要直系亲属信仰宗教的比例较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演化成了特定地域、民族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些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从小生活在浓郁宗教文化氛围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方面,难免会受到家庭及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受家庭影响而信教,宗教信仰较为稳定和理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调查也反映出学生的多种需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转而寻求宗教,如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迷茫阶段的指导性刚需,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现行宗教政策及宗教文化的看法

  在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92%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这一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其有利于国家统一、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并且认为宗教在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均发挥着积极意义。

  对于宗教作用的认同,半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宗教是民众道德行为自我约素、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宗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既有间隔,又有互渗。部分同学认为宗教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使人安于现状,完全接受命运摆布。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也有半数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当前高校在学生中宣传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发挥作用如何?近6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学校宣传教育到位或基本到位,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比较熟悉。调查同时表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安定团结,这也是当前在我国宗教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

  可以说,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表现出一定的普遍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理性化的趋势。他们在总体上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较为了解,对宗教现状的认识较为客观;他们的民族宗教观较为成熟,对民族宗教的看法基本符合实际发展规律,表现出了积极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对宗教与非宗教的区别也认识的十分清晰。在总体上,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一)客观原因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21世纪既是一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世纪,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容易引发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的世纪。大学生在网络和虚拟世界中所受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均受到挑战和冲击。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困惑,极个别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

  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或边疆地区,他们从小生活在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的氛围之中,不少人具有深厚的民族宗教意识基础。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在客观上强化了各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加上民族与宗教关系密切,部分民族意识较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社会上宗教信仰自由环境的影响及主观的民族宗教观念,从而强化了其民族宗教意识。

  (二)主观原因

  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多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进入大学后,在生活、学习、成长的诸多问题呈现出来并需要他们独自处理,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心理波动较大,心理素质差,遇到类似于考试不过关、失恋、就业等问题无法解决,无人倾听时,就会产生逃避现实,摆脱社会的虚幻想法。

  许多学生信仰宗教仅仅是因为被宗教一些道德倡导和文化所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如佛教关于“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论断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些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三、协同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步入正轨

  在高校各个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在上述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对策,确保当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信仰正确,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的教育。

  (一)统战部门应积极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师生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的预警和防控力度,及时处理借用宗教名义的非法活动,规范宗教学术活动,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二)宣传部门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文化建设,可以根据我国现行宗教政策及宗教文化,建立和健全学校宣传、通讯网络,广泛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通过学习《宪法》《高等教育法》《党章》等,组织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知识,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工部门可以对有宗教信仰,尤其是疆、藏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的学生,加强日常管理与思想引导,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力度。应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制定相应对策,确保他们人生信仰正确并统领他们的政治信仰;根据宗教信仰学生的特殊性,相应做好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为他们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协助做好全校学生的“奖、贷、补、助、勤、免、保、偿”工作,可以特别设立疆、藏少数民族贫困生助学金、寒假回家路费补贴等项目。

  (四)共青团应结合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分布情况及其宗教信仰的实际状况,组织符合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向学生输入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念。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