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居家养老 桐村村留守老人的幸福生活

08.05.2015  21:06

 

  “留守奶奶去世多日无人知,1岁半孙女险饿死”,这是今年3月份发生在安徽宿州的一个凄惨故事。万幸的是,这个1岁半的孩子被全力抢救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不知道孩子的家长回来后又该如何面对这种忧伤。

  而此类新闻并不少见,看到的人无不心生悲痛。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精神孤独、渴望亲情等现象是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显著特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之痛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新课题。在鹄山乡桐村村委桐村村小组,这样的悲剧不会发生,因为这里的留守老人有一个“颐养之家”,他们在这里老有所乐,住有所居,病有所医。

  来鹄山乡之前,就听说这里有一个村子的居家养老模式做得非常好。上午8点半,从市区赶到鹄山乡政府报到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一看究竟。从乡政府到桐村村,只有几分钟车程,由于刚下完雨的缘故,一路上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桐村村位于蒙山脚下,蒙河上游,这里山清水秀,有着农村特有的安静。

  9点半左右,宁静的“颐养之家”里一片祥和,几个老人正聚在餐厅里一起看电视,看到陌生人走进院子里,都好奇地望过来。简单聊上几句,老人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们喜欢聊天,喜欢多和外人说说话。于是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个地方住得舒服自在,有人做饭,生活中遇到困难也有人管,好得很。”说话的老奶奶叫敖云早,今年83岁了,她说话时带着幸福的笑容,露出脱落不齐的牙齿。她说老伴已经走了三年多,自从老伴走后,就显得格外孤独,自己手脚又不方便,做饭都比较困难,来到“颐养之家”解决了她的养老难题。

  老人们说,这里目前住了13个老人,大都是8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是87岁,这些老人都失去老伴多年。即便是行动方便、身体健康的老人,也不愿意自己一个人住在家里。82岁的黎发妹就是如此。她老伴已经去世十几年,不愿自己一个人做饭吃饭,太孤单。现在,有人照顾她的生活,饭余茶后,还可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聚在一起唠嗑、看电视,或者到村子里一起走一走、看一看。

  兴奋之余,黎发妹高兴地拉着我们到她的房间去看看,这里每间房有卧室、客厅、卫生间。黎发妹的房间收拾得很干净,也有一些从家里搬过来的家具。“住在这里大家还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而且就在自己村子里,比去敬老院可好多了。” 黎发妹说。

  桐村村是全市19个中心示范村之一,目前正在建设中,村里房屋普遍采取徽派建筑形式,保留古色古香的特质。村里围墙上的宣传画,大都是关于孝老爱亲的。桐村村委党总支书记简乔古说,桐村人都很孝顺,很团结,谁家孩子不孝顺,乡亲们都会指责他。根据族谱记载,这个村子曾经出过36个进士。

  桐村村小组有1000人,其中70岁以上的有30多人,6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村里年轻人大都以打工为生,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为解决村里居家养老问题,村里成立了居家养老理事会,建起了拥有18间住房的“颐养之家”,配有电视、洗衣机、健身设备等,每位来此居住的老人每年只需交2000元伙食费。为维持“颐养之家”日常开销,村民和本村企业老板在今年1月捐款11万余元,每家每户都积极捐款。

  鹄山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该乡将借鉴桐村村“颐养之家”管理运行模式,全面推广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出资等多种方式筹集项目建设、日常管理资金,确保70岁以上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我看着老人们不仅生活上有了照应,精神上也有了陪伴,欣慰之情油然而生。桐村村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就地养老模式,这在我市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成本较低,还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老人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不愿或不能入住敬老院的问题,既体现了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

  离开时,老人敖云早把我们送到门口,她挥手告别,阳光照在她挂着开心笑容的脸上,我能从她眼神中读出一份发自内心的喜悦。我想,她此刻是幸福的。我想,所有的农村留守老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幸福。而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