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庄园 桃源人家
看到一块镌刻着“杨世岭村欢迎您”的巨石,就标志着已经到了崇仁县六家桥乡杨世岭村的村口,但却并不能一眼览尽她的风光,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蜿蜒而下,曲径通幽,但见水泥路两旁,草皮碧绿,古树新苗涌翠,房屋高低错落,池塘塘水如碧,岸边垂柳婆娑,仿古的小亭飞檐翘角,好一个世外桃源。
杨世岭村曾经是崇仁县一个很典型的偏僻小村,这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之前,有一好一差。好,就是生态好,风景如画。差就是村内卫生差,房前屋后环境差,村民生活没有安全感。76岁的罗莲香老人感慨道:“过去村子周围都是水坑,杂草丛生,荆棘遍布,下雨天根本没法进村。”2013年是78户人家369位杨世岭村人最值得高兴的一年。这一年,村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变化,得益于被列入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杨世岭村村民建设家乡的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他们根据本村的特点,决定依山造势,建设生态型新农村。六家桥乡党委副书记樊友茂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几十栋民房被大火烧毁,留下了大片杂草丛生的空闲宅基地,就是从整治这片脏乱的空地入手,村民筹资筹劳净化、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在短短90天内,村民们硬化了700余米的环村公路和800多米的游步道,建造了590平方米的美丽广场、4座休闲凉亭、1条康斋文化长廊,设置了50个植物小景点……“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疏浚后的六座水塘也清水潺潺长流,四季佳景将这个小村庄,装点得清丽脱俗、妩媚动人。
如今的杨世岭村形成了“四苑六塘两桥一广场”的格局,“四苑”即以北宋地理学家乐史之号命名的“月池苑”、以中国历史上“布衣上书第一人”欧阳澈字号命名的“明德苑”、以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之号命名的“草庐苑”、以明代著名理学家吴与弼之号命名的“康斋苑”散布村中,而六口水塘又把这四苑灵活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景观带。该村的建设没有大拆大建,随处可见的老房子就是证明。顺着村西侧水泥路绕村行走,在一座桥边建有戏台等。村后有一口比较大的水塘,沿着水塘前行,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年间的古门楼映入眼帘,古门楼上刻着“春光发秀”,其间掩映着几栋老屋,弥漫出一种悠久而古朴的气息。游步道两旁都是树木,俨然就是一座森林公园,其中百年以上的樟树、栎树、苦槠树、枫树、木荷树就有86棵,都挂上了“保护牌”。无论是站在杨世岭村的哪个角落,满眼绿意盎然,和谐自然。如此美景,让人怦然心动。在一座水塘边,记者遇到了正悠然垂钓的村民邓茂良,他说,每到节假日都有很多人开车往村里来,现在他正筹划在杨世岭村建一家“农家乐”。
杨世岭的环境很美,杨世岭的生活更美。在池塘边,记者看见一群老人正在一起闲聊唠嗑,72岁的康秋兰老人告诉我们,如今村里环境好,空气好、水好,长寿的人也增多了,村里很多80多岁的老人都还耳聪目明,行动自如呢。清晨,村民们与朝阳一起醒来,迎着霞光走出户外,在鸟语花香中或荷锄务农,或乘车上班,或塘边垂钓。夜幕低垂,村民们或在绿影婆娑中闲庭信步,或在广场上轻叩腰鼓。老人们说,现在的村里人吃穿不愁,还有农保,邻里家庭和睦多了,这样的日子可算是享福了。村民理事会理事长邓福星告诉记者,村里宣传栏内标写着大大的“和”“勇”“节”“孝”“忠”“知”“廉”“诚”“勇”“礼”,每个字边都配有名人名言,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渐渐地烙在了杨世岭村人的心里。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杨世岭村,收尽风光。昔日偏僻落后小村子,如今已是一座美丽的江南水乡生态村,一个现代农民安居乐业的福祉。
来源:抚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