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49岁下岗再就业 退休后成书法名人开工作室

18.12.2013  11:19

现在老谢是地书协会的会长,带了几十个徒弟

  听说要找杭一棉有故事的老职工,大家都说:找老谢吧,他现在是名人。

  电话联系上老谢,说明采访意图,他说:要不到我的工作室吧。看,这派头!

  工作室不大,40多个平方,有股淡淡的墨香,墙上都是书画和剪纸作品。谢师傅手一挥,“这都是我徒弟们的作品。

  谢新彪,今年63岁。年轻时上山下乡,回城后顶父母的职进入国企做工人;人到中年下岗,后来再就业到社区做保洁员,直到退休。这些经历何其相似,许许多多同龄的老杭州都能找到共鸣。

  有些不同的是,老谢的晚年生活堪称丰富多彩。现在,他最大的名头是“拱宸地书协会会长”,教了很多徒弟,还在多个小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常说,人呐,就是活个经历,活个心态。

  回城进国企做工人,很多同龄人都有类似的故事

  杭一棉有个布机车间,布从机器上织出来,在滚轴上累积到一定长度时,落布工就上前把布割下来,扛去仓库。然后,把新的轴棍装上去。

  落布工是体力活,跟其他一线工人一样,三班倒。

  1976年,黑龙江当完知青回杭,26岁的谢新彪顶父母的职,进杭一棉做了落布工,一干就是7年。

  1983年,谢新彪提干,调到膳食科管理劳动工资。他把老婆调到食堂烧饭,这一年,他们女儿也已7岁。老婆是余杭人,没有杭州市区户口,所以只能算合同工。

  那些年,杭一棉是大厂,职工有好几千人。老谢说,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顺利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夫妻俩工资加起来300多元,生活谈不上宽裕,但是很安耽。

  直到1999年。

  【企业破产】

  1996年7月,先后由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杭州印染厂、杭州第二印染厂以及杭州第一、二、三、四、五织布厂,共八家纺织厂重组成为杭州通达纺织印染集团公司,简称杭州通达集团。整合后的企业负担过重,年年亏损,资不抵债,1999年,集团宣布破产。

  夫妻俩拿了不到3万元,下岗了

  虽然也算是厂里的干部,但那天谢新彪在厂门口看到那份通知时,仍然觉得很突然。这么大的厂,怎么说破产就破产了?通知上说,一线男职工50岁以上可以办“退养”,一线女职工45岁以上可以办“退休”,其余员工到厂部劳资科办理离职手续。

  那一年老谢49岁,他不知道自己会得到怎样的待遇。走到劳资科,还未问灵清,工作人员直接给了他一张存单。2.88万元,自己20多年的工龄被一笔买断。

  谢师傅的老婆是合同工,叫“结算”,拿着1000多元就回家了。

  那个晚上,夫妻俩望着这不到3万元钱,坐在家里发呆。没工作了?明天就不用去上班了?是的,这对原本生活安耽的双职工,真的下岗了。

  【下岗工人】

  “下岗”一词始现于上世纪90年代。从1996年起,国有、集体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产生了大批需要安置的富余人员。10多年间,随着改革进程,国有大中型企业部分职工陆续离职,成为下岗工人。

  来自浙江省社科院资料显示,浙江省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30.4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4万人。

  卖掉唯一住房去了农村,51岁再就业做保洁员

  “当时我快50岁了,卖相(杭州话,指“样貌”)又不大好。招工单位客气点的会说,大伯,你留个电话,有机会我们会通知你;不客气的,直接给你个‘卫生球’(指翻白眼)。”没了工作,老谢去应聘过仓库保管员、保安、传达室管理员,都以失败告终。

  2001年,老婆老家余杭仓前的亲戚打来电话。老谢突然灵光一闪,城里日子难过,何不回农村?

  在杭州的房子,是外婆留下来的,在拱宸桥的一个中套。老谢咬咬牙,把房子卖了12万元,去了仓前。他花一万元买了一块别人废弃的宅基地,盖了两层楼。房前屋后种点菜,养了几只鸡。

  老婆则留在杭州,在市二医院当保洁员。

  老谢有文化,就在自家房子里办了一个作文培训班,教村里的学生,全部免费。乡亲们觉得他讲得不错,不时送些蔬菜鱼肉表示感谢。

  正当老谢觉得这样的日子也不错时,他接到原来社区的电话,“老谢,保洁工作你要不要做?一个月500元,交养老金。

  老谢二话不说,再次进城。

  【再就业】

  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5年时间,全省累计69.86万名城镇失业人员、31.94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浙江职工的再就业率,居全国第三。

  退休后,拿到了这辈子拿过的最高工资

  社区给老谢安排的工作,就是打扫楼道。后来,他还扫过马路管过车棚。在城里没住处,他买了一辆电瓶车,每天回仓前住处,光来回就要两个小时。

  老谢说,自己这辈人能吃苦不怕累,干什么工作都很踏实。对于社区的安排,他是由衷的感激。至少,有人关心像他这样的人的生活。

  2009年,老谢等到了退休的日子。第一次领退休工资,老谢一看手上的钱,整整2000元,这是这辈子拿到过的最高工资啊。

  2009年是牛年,老谢一高兴,就写了一首“牛之歌”,后来还参加了钱江晚报举办的新春最牛短信大征集活动,并一举夺魁,大奖5000元!

  而老谢的人生,从那以后,开始了360度的大转弯。

  2009年6月8日,钱江晚报报道了一则图片新闻,标题是《短信大王要当剪纸大王》,说的是老谢拿着年初获得的5000元短信大奖,买了剪纸材料,7月1日在和睦街道李家桥社区办了一个“七一”剪纸作品展。

  再后来,我们看到老谢的名字,就跟“地书”联系在了一起。他办的地书协会有二三十个会员,还有几个是老外。他们都是老谢的学生,热爱剪纸和书法艺术。

  采访期间,老谢不停地接电话,“都是学生来交作品的。

  “现在我女儿在杂志社当编辑,整天要飞国外,外孙也十来岁了;当了一辈子临时工的老伴,现在也有了新农保,她还在市二医院做保洁,说家里呆不住,麻将不想搓;我嘛,有了自己团队,生活相当充实……

  如果你要找老谢,傍晚的时候去拱宸桥走走,那个戴着渔夫帽,背有点微驼,悠闲而优雅地在地上写字的老者,就是他。

  【社会保障】

  到2001年7月底,浙江全省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与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之比为1251:100,并轨速度居全国第一。到2003年,浙江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报首席记者 肖菁/文 本报记者 董旭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