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童救人身亡”不能评见义勇为?
“8岁女童救人身亡”不能评见义勇为?
背景 :四川8岁女孩李微微为救落水小同伴溺水身亡。当地政府曾打算为其申报“见义勇为”称号,却未获批准。当地官方称,对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不提倡、不宣传、不鼓励,避免盲目模仿,所以建议不为其申报评定“见义勇为”称号。
新京报发表汪代华的观点: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重要。敬畏生命当从尊重个体生命开始,社会应从教育未成年人尊重生命开始。拒评见义勇为小英雄,是在向孩子们传达一种权利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一切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是生命的权利。在权利与道德的均衡中,权利优于道德。尊重自己的生命才能敬畏人的生命价值。拒评见义勇为小英雄,看似无情实则有情。社会从人性化的关爱未成年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视野就更开阔,思考更深入,就会更理性更人性化。
新京报发表高明勇的观点: 倡导和鼓励“没有自保能力或不明确危险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救人,或许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乃至对特定群体的有效保护。但是,面对已经确认的见义勇为事实,以“不具备见义勇为的相关要件”为由拒绝,不仅罔顾事实,让逝者难以瞑目,让其家属深感痛心,更让潜在的见义勇为者感到心寒。换句话说,在面临危险时挺身救人,作为一个8岁的孩子,更值得肯定。对于这个因救人溺亡的小姑娘,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不提倡,但不能不肯定,别忘了界定见义勇为的初衷和本质是什么。
小蒋随想 :无论有没有“称号”,8岁女童李微微的壮举都是明白无误的见义勇为!在未成年人见义应当如何作为的问题上,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过去许多年,向儿童灌输过见义勇为的崇高,鼓励孩子学习见义勇为,这导致一些不具备救援能力的孩子丧命。如今,不提倡孩子盲目救人,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但切忌使孩子变得麻木不仁。须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社会必须让孩子渐渐懂得尊重生命、责任担当、守望相助,而不能等到18岁立刻要求“小大人”如何如何。一面是8岁女孩选择舍命救人,另一面是成年人犹豫遇到摔倒老人该不该扶,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吊诡。以保护青少年的名义,“不承认”李微微见义勇为,这种逻辑很扯淡。
“地方好政策”咋成“挂羊头卖狗肉”?
背景 新华网刊发一组信用体系建设的报道,让江苏睢宁县陷入舆论质疑风潮。该县在4年前,推出一套大众信用评级制度,将闹访等行为纳入信用评级,一推出即遭质疑。舆论认为该信用评级系统,是给人划分三六九等的“良民证”。但在遭质疑后,该新政并未被废置,而转为低调执行。
华商报发表马想斌的观点: 在睢宁,“政审考察、资格审核、执照审核、政策性扶持、补助项目”等基本社会服务都可以通过信用评价,成为“要挟”民众提升个人行为的东西。甚至,在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内,公权将个人的责任无限放大。政府的如意算盘,不仅明目张胆地打错了,甚至颠倒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公共管理部门为民众的权利服务,需要接受权利的监督和评价,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是最有权评价政府行为的,而不是政府以恩赐的姿态,给公民发放道德的小红花,去换得公民本应该享受的公共服务。
新京报发表午夜侃人的观点: 尽管“良民”评级制在睢宁一直在施行,可其存在感很弱。除了舆论对其损害居民权益的一贯诟病,它的实操性也很差,非但遭遇银行等方面的“软抵抗”,就连征信办都觉得奖惩措施“难落实”。按理说,这样的征信体系,形同鸡肋,早该摒弃。可据睢宁官员回忆,2010年3月首套方案被质疑后,时任县委书记王天琦给出指示,埋头搞,不回应,不辩解。可以肯定的是,有错不纠,既是对民意的蔑视,也是对正当决策程序的架空,本质上也是权力脱羁,就此而言,它也没理由不被置于强效制衡的框架下。
小蒋随想 :睢宁“变了味儿”的公民信用评级,是某些地方政策“挂羊头卖狗肉”的点滴折射。比如,许多地方都打着公共利益的大旗拆迁征地,不惜强拆甚至闹出血案,实质却是看上了农民与拆迁户的土地,地方行政者转手一卖地,就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土地出让金。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争办大型体育赛事,以扩大地方知名度、促进全民健身为口号,可到头来,不仅花掉了大量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资金,而且赛后群众很难踏进新建的体育场馆……一些地方的官民关系为何紧张?恰恰是因为地方管理者给群众留下了“糊弄老百姓”的印象。如何监管管理者,也是将权力者装进民主监督之笼的应有之义。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