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4岁就玩罗盘 科学拿什么奉献给童年

19.03.2014  14:53

编者按:

由《北京科技视频网》和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摄制的微视频系列片《神奇科学》播出后颇受好评。北京出版集团少儿出版社近期将发行图书《神奇科学》,详尽介绍实验的材料、步骤、技巧和背后蕴藏的科学知识,特别能通过扫描二维码,流畅播放每集视频。首创平面传媒、电视传媒、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完美融合。以下刊登《神奇科学》图书的前言,以飨读者。

爱因斯坦4岁时从父亲手中得到一个玩具罗盘,竟然激动得浑身颤抖;物理大师费曼还坐在婴儿高脚椅上时,父亲就教他玩多米诺骨牌和色块图案,11岁便在家中建立了小实验室;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自幼迷上观察鸟类,并在全国广播公司“儿童百事问”科学竞赛节目中获奖;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2岁便跟父亲一起观看克利夫兰航空表演,5岁开始乘坐飞机。许多伟人都能从幼年时代找到一生成就的伏笔和远因。儿童的心田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哪怕不经意间落下的种子,日后也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从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开始,孩子便成为一个观察者、发现者、思考者和探索者。孩子的教育不是用海量信息充填大脑的内存,而是让知识和身心一起成长。要把被动的灌输变成主动地学习,最好途径莫过于唤起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这组《神奇科学》实验的选题理念便是“神奇”二字。相信天下儿童都有好奇心,会对那些有悖直觉、有违经验、有拂常识的科学现象“从惊讶到思考”,进而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活跃思想,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和补充。何况直接动手的体验和能力是无可替代的。实验选题力求丰富多彩,跨越多种学科,是因为顾念“营养均衡”。

用视频手段展现科学实验细节,无疑具有特殊优势。动画特技、虚拟现实、轨道摇臂、微距摄影、逐格摄影、高速摄影,小实验完全值得当成“大制作”,因为我们希望科学的“”和“”能结伴走进孩子的心灵。

讲解实验背后的科学道理就要靠书中的文字了。尽量守住不用数学公式的底线,以免把读者吓跑;不奢求简略的“通俗处理”就能让人了然于心,但我们却对每个问题都要“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差不多”,结果就会“差很多”。有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迄今尚无标准答案。我们只能把自己的解释放进“讨论区”。这些内容与其说是写给孩子,毋宁说是写给家长和成人。为辅导孩子做实验时提供参考,也许还能唤起对学生时代功课的重温。

斑纹错杂的二维码如一扇诡谲的窗口,直接将视频“扫之即来”。这是泛媒体化带来的恩惠。也是这本书出版的时代印记。

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举世无双。当新一代孩子显然更加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时,显然还需要有其他的心智模式。社会环境作为孩子的“第三老师”,有责任“激活”他们最可贵的科学灵感和创造精神。

不由想到“蝴蝶效应”。寄望我们的这本小书和它蕴藏的有趣实验像一群五彩斑斓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在某个孩子的人生征途上,引起美丽的“风暴”。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