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岁班导文师华教授给学生的一封信引热议
编者按: 为使更多的教职员工投入到全员育人工作中,南昌大学以“班级导师制”为平台,让全校教师、管理干部充分发挥“一岗双责”的育人功能,通过班导的形式与本科学生班级保持经常性信息沟通和联系,收到良好反响。校园里,更直接、更细致地关心和支持学生成长的教职员工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自的工作形式,赋予了学生德育工作新的内涵,使思想教育更加具体、生动。
汉语言142班的同学们在几天前与班级导师文师华教授见面,文老师的一席话让同学们感触颇深。文老师还特地为同学们写了一封长信,不仅引起了校内许多老师的共鸣,也引发了广大学子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思考。该信上传网络后即刷屏了学校师生微信朋友圈,大家在转发分享的同时热议点赞。现将该信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畅游学海 培育文心
——与14级2班谈身心修养与学习方法
各位14级2班同学:
你们应该记得,在 2014 年 9 月初你们刚入学,人文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当时我作为教师代表在会上发言,题目是《在教与学中搭建“心桥”》。当时我引用孟子的话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大乐趣,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并赠给大家一副对联:“珍惜时光,莫辜负春花秋月;畅游学海,可养成剑气文 心。”这就是说,作为老师,我在 2014 年 9 月初就与你们见面了。而作为你们 班上的导师,今天与你们第一次见面。自从 10 月份领到学院发的聘书之后,我在想与你们见面,该讲些什么。
1983年,我从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分配到原江西大学中文系。1984 年 至 1987 年先后担任中文系 83 级辅导员和班主任。1992 年至 1993 年参与创办南 昌大学艺术系,当时只设一个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属于专科。1994 至1995 年为中文系管理自学考试。1996 年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当访问学者,1997 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我没有读过硕士研究生。2000 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南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2002 年兼任文学院副院长,2003 年至 2007 年兼任中文系主任。2007 年以后继续当普通老师。我给本科生讲过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古代文学(宋元部分)、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书法、苏轼研究等;给研究生讲的课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求学和教学、管理的经历,意在告诉大家几个信息:一 是我自 1983 年当大学教师以来,只当过一届班主任,与中文 83 级同学结成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二是我做过很多杂事;三是我到过北京、上海求学,了解一流城市的基本情况,而工作的地方始终在故乡江西的南昌大学;四是我兼任过系主任职务,知道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双肩挑”工作的甜酸苦辣。 我以为我这一辈子,除了当过中文系 83 级班主任之外,不会再当班主任或指导老师了。没想到,三十年之后,现在有缘成为你们的“班级导师”。
就年龄而言,我今年 55 岁,你们才 20 岁,我们之间肯定有很深的代沟。
我们那一代人大多出身穷苦,兄弟姐妹多,能吃苦,没有娇气。我们上大学 时,高考录取比例是 1%—6%,可谓百里挑一,属于精英教育。上大学费用全部 由国家承担,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享有 18—22 元不等的助学金。22 元怎么用?15 元用于吃饭,3 元用于买生活用品,4 元用于买衣服、买书、外出参观风景点。我们大学毕业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包安排工作,不用自己找工作。在大学只管读书,毕业后去向明确,有铁饭碗。
你们情况如何呢?你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的是富二代,在家里没人与你竞争,长辈都争着疼爱你,甚至讨好你,你成了正真的温室里的花朵,有娇气,不能吃苦。你们上大学的机会容易得到,大学招生规模扩大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都能上大学;而上学的费用,除了国家拨款之外,你们自己家里要花很多钱,有的家庭需要贷款供孩子上大学。到了大学毕业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能直接给你们安排工作,你们需要自主择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你们从小学到大学比我们那时的条件好得多,但从大学走向社会,你们就不如我们那时候幸福,意志薄弱的人的确难以闯过自主择业这一关,难以承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
古人说,时也,命也,运也。所谓时运、命运,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存发展阶段时间、空间的偶然巧合,你们现在念大学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社会环境,与我们念大学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时运不同、命运不同。但古人又说,天无绝人之路,天生我材必有用,天道酬勤。这是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有才华,勤奋努力,命运不会抛弃你,你总能遇上好时运,甚至可以改变命运。
那么,在大学本科四年中,各位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培育自己的精神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确定一个目标:师法圣贤,尽心读书
自古以来,圣贤是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担任着传播知识、教化百姓、救世安民的使命。圣贤的人生观在《论语》中有具体的记录,《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宪问》:“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泰伯章》记录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概括地说,圣贤重视精神修养,轻视物质享受;重视道义,轻视个体生命;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孔子是至圣先师,颜回、曾参、孟子等都是大贤,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荀子《劝学》说读书的意义“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圣贤都有担当历史重任的精神,如司马迁遭受宫刑,隐忍苟活,撰写《史记》,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读书人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这些名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然,圣贤必须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要失去很多快乐,要耐得住不被人理解的孤单寂寞。李白《将进酒》说:“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对读书人而言,凭什么遇上好时运,凭什么改变命运呢?毫无疑问是靠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香世界是一片幽雅宁静、自由自在的精神天地。在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学问变化气质”的精辟见解。
培根还指出,读书求学有三方面的用途:一是娱乐,即修心养性,工作之余,以书养眼;二是装饰,即熟习辞令,与人交往时,能甩几个漂亮的词汇;三是增长才识,即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古今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大学问家,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各位同学一定要通过认真读书,领悟人生哲理,提高道德修养,掌握治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空间: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上任时给同学讲了十句话,第一句话就是“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博览图书,不断“充电”“蓄电”“放电”。
现在同学大多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能坚持早锻炼的极少;现在同学爱在宿舍看书,洗洗脸,摸摸头,照照镜子,聊聊天,心不静,效率不高。大家一定要懂得,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健康。图书馆是真正的“书山”“学海”,你到了那里,才感到自己渺小,才会惜时如金。
三、注重三种关系:德与才、博与专、知与行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亲手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揭示),主要内容如下:
“父子有亲(亲情),君臣有义(道义),夫妇有别(区别),长幼有序(次 序),朋友有信(诚信)”;“博学之(广博地学习),审问之(详细地询问),慎思之(谨慎地思考),明辨之(明确地辨析),笃行之(忠实地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不得已,反求诸己。”《白鹿洞书院学规》实际上囊括了德与才、博与专、知与行的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重视血缘关系,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以“孝 悌”为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同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强调对父母兄弟的“孝悌”之心是“仁德” 的根本,把“孝悌”之心由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推广到孝敬天下人,就是以孝治 天下,就是明君贤臣,就是仁人志士,所以说“忠臣出于孝子”。在德与才之间, 德放在第一位,才放在第二位。当然,仅有有德而无才也不行,德才兼备才是理 想的人才。《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生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穆叔所闻“立德”“立 功”“立言”三者为“三不朽”的价值观。
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 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世称“五常”,即五个恒常不 变的标准:仁爱、正义、礼节、智慧、诚信。“五常”包含了德与才。
人的一生能真正做到“五常”,就会问心无愧,无忧无惧,无灾无难。以“五常”的标准来考察当今的贪官污吏,他们有急功近利的智力,但道德修养没能及时跟进。按照“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欠缺太多,所以容易走上渎职或贪腐犯罪的道路。道德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人格修养要以文化为底蕴。
2、博与专的关系
《论语•为政》说:“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成为只懂一门技艺的工具, 而应该具有多方面的修养,眼界开阔,思想宏通。宋代的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 白鹭洲书院,都是鸿儒治校,在办学理念、育人方法上具有各自的特色。执教者既有深厚的道德修养,渊博的学问,又有各自的授业风采。
当代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先是照搬前苏联模式,分科设置专业;后来又学习美国模式,实用主义盛行。而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一直是简单否定,严重缺乏自信。 当今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重“博”轻“专”,二是“削足适履”。南昌大学也不例外。
所谓重“博”轻“专”,就是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公共课、通识课占课时较多。其结果是,学生对通识课混而不学,对专业课浮光掠影,中文系的学生没有中文的气质和才情。这样的课程设置说严重点,是误人子弟。
所谓“削足适履”,就是强迫老师服从统一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推行统一的教材,强调教师授课的标准化模式,忽视教师的授业个性;重视量化考核,轻视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特征。教师按统一的模式授课,学生按统一的标准考试。其结果是,教师的授业个性被磨灭,学生的专业才情不突出,名校没有真正 的大师,普通学校难有真正的名师。
其实,按照办学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一专多能永远是合理的。我们是中文专业的,必须把中文专业的课程学深学透,同时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等相 关的知识。这样才有专业优势,才有中文的气质和才情。
3、知与行的关系
此处“知”指认知,“行”指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代王阳明在阐述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时,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 主张,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王阳明认为做圣人要从端茶倒水的事情做起,日常行为中蕴藏着做人的道理。
读书能把理论上的认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既博古通今,又著书立说,就是读通了,读活了。古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都达到了这种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许多事情看上去不相关,但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如:打仗与经商,行业差距极大,但商场如战场,在预测前景、抓住时机、占领有利地势等方面是相通的。 做写文章与做官,行业差别很大,但写文章要广泛收集素材,理出头绪,做官要深入调查,然后制定可行的方案,这两者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宋代苏轼在嘉祐二 年(1057)考中进士,年方 21 岁。嘉祐六年(1061),25 岁的苏轼到陕西凤翔当判官(辅佐州官,掌管文事)。苏轼在赴凤翔之前,心中无底,变向在京城为官的伯父苏涣请教“为政之方”。苏涣告诉他说,你在考场作文,拿到题目后, 要考虑成熟方可下笔,才能写出好文章。“为政亦然,有事入来,见得未破,不要下手;俟了了而后行,无有错也”。苏轼“以此言为家法”,受益匪浅,一生主张既要胸怀宏愿,又要稳扎稳打,反对操之过急。所以,读书要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联想,学会创造。
四、阅读四类图书:修身书、专业书、学术专刊、消遣书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有一篇文章,名叫《读五类书,做高境界的人》。他所列的五类书是:修养类的书,欣赏类的书,博闻类的书,新知类的书,消遣类的书。根据中文系的特点,我把应该读的书分为四类:
1、修身书,主要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 经》,其次是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王阳明《传习录》。这类书有益于提高 道德修养。
2、专业书,即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重要书籍,包括古汉语、现代汉语、古今中外作家文集、古今中外文学史、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等,做到泛读与精读结合。
3、学术刊物,尤其是国家级期刊,要争取每三个月到图书馆期刊室扫一遍,有选择地阅读,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学术论文的写法。
4、消遣书,指与中文专业无直接关系的书籍,如绘画、书法、摄影、建筑、 音乐、服饰、天文、地理等种类繁多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
人生是繁忙的,读书要忙里偷闲。古人读书有“三余”之说: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欧阳修读书有“三上”:枕上、厕所上和马上。读书只要有恒心,自然能培养兴趣,自然能养成习惯,自然能提高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都买不到的最高享受。
五、培养五种技能
中文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要求学生练就一手过硬的文章,一手漂亮的书法,一手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门外语,简称“五个一” 工程。为了培养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在中文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了《秘书学概 论》《英文应用写作》《普通话基础训练》《中国书法》等多门应用型课程,形成了由语言文字学到文学写作、文艺理论以及文秘等有机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生四年下来,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十分受益。
围绕“五个一”工程,中文系还与学校一些部门如教务处、学工处等直接联合举办全校性的比赛活动,支持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文学写作大赛、书法大赛等。各种比赛有经费保障,有教师参与指导,而且会颁发盖有中文系、教务处或学工处大印的获奖证书和奖品(图书、笔墨等),征稿有号召力,学生积极性高,普遍以获奖为荣。特别是文学写作大赛结束之后,我们中文系把获奖作品编印成册,以作永久纪念。学生毕业前,拿着获奖证书和作品集出去求职,自然能获得用人单位好评。有些在文学写作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后来成为江西日报、 新华社江西分社等媒体的大记者,或其他事业单位的笔杆子。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鹅湖子寿韵》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青年是“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会使每个青年学子学子受益,而每个青年学 子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人,在校园中积蓄能量,在校园中展现风采,珍惜时光, 奋发进取,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天地!
文师华
201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