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父母兄弟分离 南昌75岁老人欲寻失散75年亲人

04.03.2014  13:11

  中国江西网讯 新年刚过,新建县现年75岁的彭省女老人,心里总揣着一桩心事:失散75年的亲生父母和四个哥哥现在哪里?

  1939年3月27日,侵华日军攻占了南昌,一时间,南昌人民流离失所,不少亲人在逃难中走散。彭省女作为日军侵华的受害者之一,在南昌保卫战期间被父母寄养。而今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人世沧桑之后,她毅然决定踏上寻亲之旅。

彭省女老人身体依然硬朗

  抗日战争中亲生父母将其寄养

  近日,记者在新建县县城都市未来小区见到了彭省女老人,老人二儿子徐小保及亲戚等在场。老人身子骨硬朗,见到记者侃侃而谈。一见面,彭省女老人就对记者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939年农历2月初,在侵华日军攻占南昌前夕,南昌城里的一名刚出生7天的女婴被父母抱到庵堂(育婴堂)门外,但母亲很不情愿把她寄养在庵堂,担心得不到妥善照顾,守在门口久久不肯离去。

  附近有位徐姓的剃头师傅闻讯赶来,领养了这个女婴。因妻子生了3个小孩子,均未养大。徐师傅便用长袍兜着,把她抱到了乡下老家新建县徐村。

  10多天后,女婴的生身父母逃出南昌城,根据徐师傅所留的地址,携带着4名幼儿和女婴的姨娘,寻到这个村(现生米镇摄溪村),看望了女婴,并在村里住了两晚,留下了10块银元、1条项链、1对手镯和30多件衣服。村民们推着3辆独轮车,把他们6个皮箱的行李运送到厚田街,并目送他们过锦江,朝松湖街方向一路逃去。此时,山地里正种着大豆。

  女孩一两岁时,日军打到这个村,放了一把大火。她家里财产,连同她生父生母所留的家谱塞在土砖墙内(记有生日、娘家情况的纸条),也因火烧房屋被毁。当时识文认字的人太少,没有人记得住,只晓得她生父姓彭,老家湖北,三代都在南昌生活。因是省城抱来的,她从此就叫“彭省女”。

  彭省女长到10岁,养父养母去世,留下6岁和4岁的两个弟弟。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落在她的肩上。她出门要过2年的饭,后在桐岗夏家村打过2年零工,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3年,骨瘦如柴,期间还经常昏迷。幸得婶娘和邻里帮扶,三姐弟才得以成人。18岁时,她嫁到同村徐家。

  父母曾做“教谕”?

  在村民回忆里,彭省女的母亲穿青旗袍,父亲长得要黑点。父母做“教谕”,估计是教员,有的说是做翻译。四个哥哥中,当年大的才8岁。姨娘是岭里(西山岭)“张”家女,嫁到吉安。由此猜测,她外婆家可能就在奉新、靖安,甚至是安义或湾里。

  徐忠民是彭奶奶养父的本家,听闻老人事迹,十分感动。他查阅了相关史料,咨询了史学专家,他告诉记者,3月22日(二月初二)奉新县城沦陷,有“一夜失三县(奉新、安义、靖安)”之说。彭省女家人一行7人应该是不会向“西山岭”方向走的。只能由水路向南逃难,很有可能是投奔她姨娘的婆家吉安去了。

  另外,土话中说的“教谕”,应该是“正式教师”之意,保留了文言词汇,文化人在当时南昌市内不多见,他们很可能是在泰和爵誉村合办“南昌二中”的心远、剑声等三个学校中的教师。

  最大心愿就是亲人相认团圆

  彭省女生养了3个儿子4个女儿,如今四代同堂,曾孙辈有21人。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解冻,寻亲活动频繁起来。老人周围也有不少村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老人思亲之情被勾起,曾为此几度落泪。

  据徐小保回忆:“我18岁考上吉林大学,当时母亲嘴里就念叨,说我有出息了,真希望她的父母亲人也能知晓。我大学毕业那会儿,母亲都准备着手寻亲了,但因为所知的明证都没了,只得作罢。”

  在2002年老伴过世后,彭省女就更加思念这些亲人。老人希望能拜祭自己的亲生父母,能与失散75年的亲人团聚。

  彭省女老人希望,如果娘家还有亲人在世,可来实地寻亲,也可拨打其儿子徐小保电话:13923722586;或是本家徐忠民电话:13870896466。

  ■徐忠民 信息日报记者叶景顺 文/图

 

来源: 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
编辑: 李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