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江:岗位“鸡肋”不只是对公务员的拷问
记者分别对普通民众和基层公务员做了一个调查,超六成受访民众羡慕公务员,六成受访公务员称有过辞职念头。但记者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但最终无一人辞职。
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公务员裸辞大概就是想要舍弃的“鱼”了。“公务员待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体制外的人希望公开公务员工资,增加公职人员收入的透明性;另一方面,体制内的人抱怨工资太低、吃不饱,又不敢明说。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干部作风的转变,中央禁令的落实,公职人员的灰色收入锐减,甚至正常的福利都打了折扣,此举一如火上浇油,使得公务员的生存状况愈加备受关注,引发社会热议。更是有人揣着“酸葡萄”的心理质问为何六成公务员想过辞职,却没有一人真正辞职?
事实上,公务员职业也应当和社会其他职业一样不能被“歧视”,当以平常心对待。公务员隶属人力资源,遵照当前的改革方向,从中引入市场经济概念不足为奇。一方面,公务员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程度不让高考,说明公务员的“竞争”已然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工资待遇不高,激烈竞争之后的幸存者们并没有拿到预想的东西,并且很多地方由于对中央“禁令”的误解和曲解造成了执行上跑偏,让公务员的正常福利也化为乌有,于是公务员这个岗位几乎成了“鸡肋”。
所以,公务员这种“患得患失”的情愫现象固然是一种现实,但对于公务员岗位的差异性,以及公务员待遇的改革也不容忽视。首先,公务员岗位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不能笼统地用“体制内”一言蔽之。一方面,公务员是有职级的,普通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之间的待遇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主要的不是由工资决定的,而是由手中所掌握的资源多寡和权力大小决定的。另一方面,公务员所在部门之间是有强弱之分的,在那些直接管“人财物”的重要部门、关键部门和强势部门,一个小小的科长都比清水衙门的处长要牛很多,同样是因为“权力”在作祟。其次,公务员待遇必然会伴随即将到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而变化。所以,如何处理好执行中的“一刀切”与设定中的“双重标准”之间的矛盾,不仅关乎公务员的“两难选择”,更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
明确了公务员岗位差异和改革的趋势之后,我们便可以摆脱“静态观察”和“片面纠缠”。也就明白了中央禁令矛头所指,绝非普通公务员;群众对“公开公务员收入”的呼声,也绝非普通公务员。然则由于“仇官”心理作祟,让体制内的所有人为公职人员顶层的“领导干部”们背了黑锅,让官员们为“贪官”背了黑锅,让清水衙门为强势部门背了黑锅。不但工资不涨,正常福利都被剥夺。造成了有些官员“歌照唱、舞照跳”,普通公务员连该有的福利都没有了。所以,公职人员岗位的“鸡肋”不仅仅反映公务员自身的忐忑,也是对今后政改方向,以及社会心态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