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坟茔绝非承载孝心的唯一方式

16.03.2015  13:20

  手持菊花唱哀歌,悬挂许愿卡寄哀思。昨天,来自南京鼓楼区的4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学生、市民代表在石头城公园参加了今年南京市首场清明社区公祭活动。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对于绿色殡葬、生态葬的形式和相关政策,市民的认知有了提高,说起身后事来,也很放得开。(3月15日《华西都市报》)

  殡葬形式,正逐渐从买大墓地、建大坟,向骨灰盒寄放,再到绿色殡葬、生态葬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特别是践行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的人们,文明程度更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此观之,在越来越多的人心里,坟茔绝非承载孝心的唯一方式。

  是的,孝心一词在我国家庭观念浓厚的传统文化中,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们可以看到,像以往即便是土匪、强盗,甚至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都会把孝心看得很重;虽然这是自私的孝心,但他们仍然会看得很重,生怕别人在其背后戳脊梁骨。所以,长期以来,总有人会用为老人购买大墓地、建大坟来表示其孝心。更有甚者,在老人尚健在时就花费重金为其修建豪华大墓,以此向人们显示其孝心。不知这一做法究竟算是孝心呢,还是应当视为忤逆?

  至于有人担心若采用“三不留”的方式殡葬老人,会被亲朋好友说成不孝,其实大可不必。常言到:“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只要您心中无愧,爱谁谁!一个人是孝还是不孝,除了自己知道外,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一点笔者是有发言权的:2008年秋家母去逝,就完全按照老人家的遗愿采用了“山藏”的方式,将骨灰撒在了密林之中,让她老人家得山林之蔽而免于暴晒。事后不但自己并无愧疚之情,也不曾受到邻里乡亲、亲朋好友的指责。

  当然,新生事物出来,即便是更文明进步,也得允许人们有个适应过程。好在已经有了部分人的身体力行实践,一定能会起到示范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善加引导,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觉悟的提高,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安葬形式,自然就会形成一种风气,成为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