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最好给叫“学霸”的帽子放个假

26.05.2015  12:08

  近日,在四川大学的创新创业计划中,身高仅有1.1米的刘裕拯凭一款设计毛笔画的手机APP软件获得了国家级项目投资。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计算机系,今年20岁的刘裕拯是该院学霸般的人物。入校时,由于身高的原因,刘裕拯体检不过关而从化学系转到计算机系。(2015年5月25日新华网)

  “学霸”一词开始流行于网络大约是从2012年始,一般用来指在学习期间,刻苦学习而学习成绩好,考试名列前茅的学生。多出现在每年的高考发榜后,那些获得各省、市的高考文、理科状元均被冠之以“学霸”之名。随着后来向更低层级、更广范围漫延,以至于“学霸”帽子满天飞。

  实际上,无论是“学霸”也好,还是外延而成的“考霸”也罢,无非只能证明其在某一方面有较突出表现,并不代表具备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超常能力。近来就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是读下双博士后的女子,按说应该属于“学霸”一族了;就因只会读书、考试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最后竟流落街头而于2015年4月27日被两个美国警察押解遣返回国。二是2015年5月11日有媒体报道,一大学准毕业生,在四年大学期间,通过参加各类资格考试,狂揽65个证书,可以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考霸”了吧?还“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也未能因此而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至于四川大学身高仅有1.1米的刘裕拯同学,他获得国家级项目投资并引起媒体关注,与是不是“学霸”其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而主要在于他设计出了一款手机实用软件,并具有“身残”而不气馁,坚持学以致用取得了成果,这才是最值得肯定的。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感人报道:说的是一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靠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还学会了针灸;不但在当地行医,还进行文学创作。要按时下时髦的说法,必是“学霸”无疑。但在当时的报道中,却被誉为“当代保尔”,她就是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女士。

  所以,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突出新闻事件或人物最具特色的一面,而不该只为吸引眼球去弃本逐末。就目前来看,叫“学霸”的这顶帽子已然飞得太久,想必也很疲惫了,就该给他放个长假,或者干脆直接转岗到词汇“博物馆”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