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副业”变“正业” 城乡更和谐

13.07.2015  21:21

  今年春耕,家居崇仁县桃源乡的吴正明、张兰香夫妇生平第一次没有回到家乡去耕地、插秧,而是把家中的10亩地包给了村里的农事代办员去做,自己在十多公里外的工业园区天天忙着上班。夫妇俩在园区上班,一年能赚到8万多元,而家中的10亩耕地收入只够家中的日常开销。类似这种“不务正业”在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在崇仁县达到8万人之多。这得益于该县大力发展工业、商业,积极引导农民“洗脚上岸”,以往被视为“副业”的非农产业成了越来越多农民收入的大头,城乡一体化得到协调发展。

  崇仁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过去日常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水稻、棉花、甘蔗和水果,增收途径比较单一。为了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县党政一班人认识到,必须发展好工业、商业和现代农业,才能壮大农村经济,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工业上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发展变电设备产业,打造变电设备产业基地。目前,该县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0家,投产80多家,被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多了,岗位多了,家乡就业的舞台也宽了。在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就业的王丽娜,是河上镇江上村人,前些年一直在家里种几亩地,收入一年下来所剩无几。之后她参加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刚结业就被明正变电录用,如今月工资达到3000多元。像王丽娜一样,该县农民在县工业园区就业的达6000多人。

  随着崇仁县经济的迅速发展,该县洗脚上岸到工商部门办证照开店或办厂的农民越来越多。为了给这些渴望创业的农民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该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在税收、办证、用地、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特别是那些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的扶持力度,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目前,该县农民自主创办的各类店铺以及纺织、工艺、农产品、机械等各类工厂多达数百家,不但创造了可观的税收,而且安排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力就近就业。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综合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的现状,该县把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与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县就业服务培训基地和职业学校的技能培训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办了电工、焊工、电子、计算机、汽车驾驶、优质果菜种植、电动缝纫等20多个工种技能培训班,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00多期,2万名农民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农民,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

  随着崇仁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该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安家落户,兴办实业。县里在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简化农转非办证手续的同时,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和发展二、三产业。目前,全县已涌现出1万多户“一户两宅、一人多业”的农商型农民家庭。相山镇凤港村王小华家有4口人,父子3人农忙时回家种田、收割,农闲时在城里经营一家早餐店,每年收入8万元以上。孙坊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城里购置了住宅,同时又在农村保留了责任田和房舍,大家都是一人多业,既种田又挣钱。庙上村农民黄小才在不误庄稼的同时,不但在县城经营崇仁土特产店,还和人合伙贩运麻鸡到省外销售。像这样的农商型农民既是城里人,又是乡里汉。据崇仁县有关部门统计,全县每年外出务工经商在半年以上的劳动力已有5万人,年收入达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