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崇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扶贫帮扶工作纪实

05.06.2014  12:54
  向崇源村捐赠现金、药品、学习用品、慰问金等20余万元;通过各种途径筹资金100多万元,完成2座桥梁建设,开展“千人百吨饮水工程”项目建设,使200余户近千人的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筹集20万元,拓展源头水坝公路;筹集资金30余万元,完成村文化大院的改造建设;筹集捐赠各种图书近2000册;指导农户开展广东紫珠、太子参的高产种植,发展以运输、劳务输出为特色的服务业,发展以生态种植、养殖为出发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这不仅是数字的简单罗列,它反映了4年来学校包扶萍乡市湘东区白竺乡崇源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在全省第二轮“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中,我校承担包扶萍乡市湘东区白竺乡崇源村的任务。包扶工作组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结合崇源村情,真抓实干,使扶贫工作迎来可喜的局面。      关键词:真扶贫、扶真贫   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帮脱贫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河北、海南等地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从战略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2011年9月,省委、省政府把崇源村确定为学校的扶贫点。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学校召开党委会议,成立以党委书记刘红宁为组长的“包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后勤保障处副处长龚友、药学院环境与栽培学科组组长曹岚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包扶工作。   “要竭尽全力帮助乡亲们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切切实实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不断缩小村民间贫富差距,让大家过富足安康的日子。”2012年春节前夕,刘红宁来到崇源村走访慰问时对工作组强调。   很快,扶贫工作组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制定了“2011-2015年包扶萍乡市湘东区白竺乡崇源村五年规划”,将包扶工作目标明确细化,使整个包扶工作有的放矢。近年来,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崇源村进行现场调研,听取了乡党委、乡政府以及崇源村干部群众对包扶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指导包扶工作组扎实开展包扶工作。   自2011年以来,学校扶贫工作组向崇源村捐赠现金、药品、学习用品、慰问金等20余万元。学校党委、行政及包扶工作组同志每年都组建“春节走访慰问团”到崇源村老党员干部、重点贫困户、贫困户、老党员开展春节慰问;在中秋、端午等节日,始终挂念着远在五百里之外包扶村的老干部、老党员、五保户、孤寡老人们,并组织人员为他们送去物质和慰问金;对贫困儿童高度关注,自愿与多名贫困儿童结成对,除捐赠衣物和学习用品之外,每人每年捐赠现金2000元,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真扶贫、扶真贫”的承诺在这几年扶贫工作当中不断在崇源书写。   针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村民看病难等问题,包扶工作组在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帮助下,积极与学校附属中医院进行沟通和联系,建立“同心·教授博士”服务团,送医送药到崇源村。   几年来,多次组织内科、肺病科、针灸科等专科“同心•教授博士服务团”,到崇源村开展“送医送药服务义诊活动”,为村民免费诊疗,并向广大群众发放了价值42000元的药品,为300余村民开展了诊疗服务。   道路交通不便,村民外出困难,阻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有村民拿运送一车建筑沙子为例,原来从芦溪县到村头要绕一个大湾需要200多元每车的运费,而若打通直线通往芦溪县的交通运费仅为100余元每车。100元的差价,对于年人均收入本就不高的村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花销。他们急切盼望能够帮助维修道路。   针对这一情况,扶贫工作组通过各种途径筹资35万元,完成了2座桥梁建设。其中张园背公路桥建成通车,不仅打通了崇源村通往芦溪县的道路,而且解决了从萍乡市到芦溪县的南部经济干线的交通瓶颈。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崇源村通往萍乡市的公路,在源头村水坝处有一狭窄弯道未能完成拓宽与水泥硬化工作,路面洼陷严重,常年积水,并在2013年出现一例因路窄翻车当场死亡一人的事故。工作组当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拓宽公路事项,学校带头捐助30000元作为建设基金。在工作组的积极奔走下,萍乡市有关部门纷纷拔款捐资,共筹集20万元维修这条道路。   如今,二条道路让崇源村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将村民和江西中医药大学教职工的心连在了一起。   村民最怕旱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组多方协调,积极帮助完善防洪及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完成了花石冲500米农田水渠建设和龙家坊小河小堤100米改造工作,疏浚公路两旁水渠2000多米;完成了龙家坊农田水渠1000米兴建工作。   2013年的夏、秋季,萍乡市迎来60年一遇的大旱,部分地区出现了人畜饮水与农田灌溉水难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及时作出指示,并拔出30000元资金作为抗旱专项款用于购买抗旱设备与相关支出,并实地指导村民抗旱工作,在工作组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崇源村没有出现一户农户断水,没有干死一棵苗,得到了村民与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崇源村的农户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不仅缺乏父母的关爱,生活也很艰苦。   孩子们的呼唤,就是学校扶贫工作组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工作组都会准时来到崇源村,为孩子们捐赠书包、桌椅、儿童雨伞、文具、作业本等学习用品。2012年9月,还安排崇源村25名贫困小学生来到英雄城南昌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和八一起义纪念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向贫困学生捐赠了现金、服装以及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合计人民币30000元。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的规划蓝图,扎实的工作带动,使崇源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氛围,不断推进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从“输血”到“造血   科技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着力推进崇源特色“致富路     “馈人一金,不如授人以技。”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   工作组在入驻崇源村后,先后到上饶调研铁皮石斛的种植、到九江县调研射干种植、到德安调研金银花种植、到莲花调研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到樟树调研吴茱萸的种植、到修水调研车前的种植等,以期为崇源村的发展寻找思路。工作组还深入农户,深入崇源村的田间地头,深入到崇山峻岭,收集了第一手资料,结合崇源村“村疏山多良田少”的实际情况与工作组的经验,与村委干部一起对崇源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制定了“三足鼎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即:休闲旅游发展战略、“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以运输、劳务输出为特色的服务业。   ——根据崇源村近邻萍乡市,村里水坝水质优良,山林绿化好的特点,制定以“生态旅游、绿色游泳”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发展战略。根据调研,每年萍乡市市民约有5万人次到村里水坝进行游泳、踏青等休闲活动,若能合理组织,按照每人消费100元进行计算,每年可产生的500万元的消费,这将是崇源发展的一大助力。目前这项计划正在有计划的进行。   ——发展以生态种植、养殖为出发点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崇源村现有各种林地15000亩,若能合理利用,开展以绿色食品为出发点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特色兽禽养殖,将成为崇源村发展的第二大助力。   ——结合天子山铁矿的发展,发展以运输、劳务输出为特色的服务业。现有数据显示,每年天子山铁矿将开采100万吨铁矿石,按照每吨2元的运输价格,将为运输业带来近200万元的收入。为此,工作组与村委干部以及货车司机一起,成立劳动运输服务公司,统筹安排、合理调度车辆,提高服务质量。得到广大货车司机与矿山管理部门的大力赞赏。运输、劳务输出将成为崇源发展的第三大助力。   现如今,崇源村的“三足鼎立”的发展规划正带领村民们逐步走上致富路。   另外,扶贫工作组为了大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还积极发展村级经济。   生态养殖是帮扶的一项重点。工作组通过走家访户,初步完成了高效肉猪养殖、生态肉羊养殖、绿色蛋鸡、绿色蛋鸭、生态肉鹅等方面的重点扶持户与示范户的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村民筹资150万元成立了“萍乡市白竺乡崇源村种养合作社”,筹资140万元成立“天涯养殖合作社”,开展野鸡、孔雀、黑山羊的养殖。目前存栏野鸡500羽、孔雀200羽、黑山羊300只、鸡鸭鹅上万只,此举将实现新增收入300万元。   学校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在我省是权威。利用这一优势,工作组积极积极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推广。   2012年5月,工作组组织药学院博士服务团,到崇源村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指导,开展广东紫珠、太子参的高产种植,并将种植技术推广到湘东区、芦溪县。2012年6月,江中集团一行6人来崇源村实地考察,并建议通过一年的示范试种,再进行推广。工作组同志还利用自己的项目,筹资30000元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目前在广寒寨推广太子参种植近百亩。   另外,还指导村民开展速材用林——泡桐的种植,低产竹林的改造,扶持了一户种植大户,完成新增1000亩的植树目标。   在工作组的努力下,我校开展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为切入点的科技扶贫,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认为这是我校包扶工作组利用行业优势开展扶贫的一个创举,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而且还将带动学校,是我校产学研合作的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接地气、有活力   排民难,解民忧,化解各种矛盾,促进和谐村庄建设     2011年10月15日,龚友和曹岚进村的第一天,所见所闻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部文化大院常常是无人值守;干部办事全靠电话,没有符合要求的行文,开会没有会议记录;贫富差距特别大,多户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天子山铁矿与村民无休止的矛盾,经常引发冲突……   恰巧,当年正逢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工作组抓住这一良机,帮助选优配强配齐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搞好村支部、村委的班子建设。包扶工作组与白竺乡选举指导小组克服困难,不分昼夜,放弃休息日,坚持驻村蹲点指导,针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矛盾隐患,提前制定预案,加强对选举工作的指导,努力化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确保了换届选举依法、有序进行。   一批年轻、有知识、有魄力、致富能手的党员、群众进入“村两委”,使“村两委”真正实现“年轻化、知识化”。   紧接着,包扶工作组趁热打铁,本着“当好村民的参谋,做好村委的顾问”的原则,主动参与“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协助“村两委”建立“村干部值班制度”、“接待群众上访制度”等村级管理制度;并开展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题的“三培两带”活动,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为了得到村民的信任,工作组成员自费在农家吃住,生活朴素接地气,与群众一道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翻越深山老林,不断增进了解和信任。   正因为如此,广大群众对工作组非常支持,积极协助工作组开展工作。   对于村民自身之间的纠纷,工作组利用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解决村民之间因山林、田地、拆建住房、动物养殖等方面的纠纷,和他们说人情、谈道理、讲法律,做到公平、公正处理,有效化解村民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得到村民的高度赞扬。   天子山铁矿与村民的矛盾由来已久。工作组积极开展协调工作,与村民、矿区、司机、乡政府等进行协调沟通,提出提高村民补偿、禁止车辆超载、严防尾矿污水未经治理私自排放、逐步恢复植被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矛盾纠纷。   龙家坊村小组村民谢华说,“自从扶贫组来我们村以后,村上的人打架和吵架的少了,大家一心就想着发家致富。”   另外,为了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工作组积极给村民“补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底,工作组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30余万元,完成村文化大院的改造建设,使其成为崇源村干部办公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包扶工作组还积极开展崇源村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己完成了“崇源村三农网”网页的整体编写工作,届时崇源村将拥有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   另外,还帮助建立了“村民书屋”,筹集各种图书近2000册;帮助开展《村史》编纂工作;建立业余文艺队,组织文艺联欢会等,倡导一种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活理念。   带着感情扶贫,自然会得到受助者饱含深情的回馈。   记者电话采访村支书卢中达时,他深情地说:“学校扶贫工作组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为村里老百姓提供许多的帮助和关怀,让村民们深受感动,心怀感激。”   春风化雨润山村。学校驻村扶贫工作组不断在改变崇源村的贫困面貌,村里人的生活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