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晴川:老人半夜等“点赞”源于心理“饥渴”

31.10.2014  12:33

  武汉的余女士,就被母亲对于微信的沉迷而担心不已。当她在凌晨三点起床上厕所的时候,却发现母亲仍然没有睡觉,而是躺在床上刷微信。余女士说,母亲自从迷上微信圈,不仅经常上网发照片,还非要等着看其他的老伙伴们给她点赞。(10月30日《广州日报》)

  从心理角度说,手机游戏能带来愉悦,符合人追求“本我”开心的原则,这就说专家所说的“能给老人带来心理安慰”,但这种心理安慰总归是短暂和虚无飘渺的。毕竟,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信息联络而不是掌上玩具。游戏是彻头彻尾的自娱自乐,刷微信的交流也很有限,根本无法与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等同。加之手机自身又存在屏幕小、有辐射等缺陷,时间越长,对视力影响越大,对老人的心理造成的压抑也越重。所谓的“心理安慰”不过是一枚钱币的两面罢了。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有近2亿人,预计到2020年占人口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不仅要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更有身心健康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虽然目前并没有老人沉迷手机的数据统计,但在我们身边,“低头一族”、电玩成瘾的老人正越老越多。如果要问他们为什么对手机这么着迷,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不玩手机,还能干什么?这就是现实。

  人一旦从以往的风光无限到陡然退休之后的无所事事,失落感是强烈的,如果自己又没有什么爱好,现实生活中又缺乏玩伴,到虚拟世界去打发无聊时间,寻求心理慰藉就太正常不过了。有人冷暖暖自知,于是只是玩玩做生活调剂,有人却沉迷其中,曾经的激情万丈,被小小手机一点点干掉。

  痴迷的等待背后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半夜等“点赞”,是精神空虚孤独的外化。它狠狠地抛给我们一个现实问题:该如何给老人找一个心理需求安放地。

  说到底,沉迷手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更好的替代。这个“替代”,首先是家人,能“常回家看看”,要多给老人一些情感关爱,多与老人拉拉家常、谈谈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扔给老人一个手机。其次,老人们自己也应调整心态,积极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牢记小品《家有老爸》中台词说的话:总盼着子女回家看看,不如我自己出去转转。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要能为老人多创造一些“精神养老”的条件,加大投入公共文化建设,培养老人多元的文化兴趣。如果老人的精神文化领域不存在遗漏点,“宅男宅女”还会如此快速地变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