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的历史:十八军开辟“空中进藏通道”

15.10.2014  13:46

十八军当年修建机场时所驻扎的“窑洞群”,一层层、一排排,如蜂巢一般,工整美观。

14日,“2014网络媒体两路行”川藏分队记者来到了距四川省甘孜县城4公里处。这里是一片广袤的草原,视野开阔,牛马奔腾。站在平趟的土地上眺望远方,可以看见半山坡上伫立着一片延安市的“窑洞群”。60多年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十八军就驻扎在这里,而半山坡上的“窑洞群”,就是他们的营地。

1951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已胜利结束昌都战役,这时部队给养相当困难,又不能就地筹粮。于是,上级决定抢修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抢修机场的几个月时间里,部队的驻扎成了一个问题。为了防寒,保障人员的健康,又不能惊扰老百姓,根据上级的指示,各大队沿山坡两边挖掘坑洞,架上横梁,搭起树枝,糊上黄泥,从远处看,窑洞一层层、一排排,如蜂巢一般,工整美观。为美化环境,还找来了白粉,涂抹墙壁,寻来各种颜色的鹅卵石嵌成各种图案和标语,如“解放西藏,保卫国防”、“修建机场, 支援前方” 等等。

修建机场的军工近3万人,后勤供给一要靠川藏公路运输,二要靠飞机空投。当遇到天气恶劣,飞机不但无法空投,川藏公路路况也很差,经常塌方和堵车。据记载:有一次天降大雪,整整10天左右没有车运给养来,也没有空投。官兵们就只好到草地上去挖老鼠和草根来充饥。

当时用的工具也是非常简单的,像运土用的工具,不像今天这样,有什么大型的挖掘机、推土机等。当时就靠人力架车、人工背和撮箕运。

1951年11月10日,甘孜机场正式建成。4000公尺长的跑道像一条玉带铺在蓝天白云下。指挥塔、办公室、食堂、招待所等附属建筑的绿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进行了跑道负重检查验收,当载重20吨的飞机多次在跑道上安全降落、起飞后,验收才算合格。当时还邀请了整个藏区的各方代表,让他们轮流乘机绕甘孜飞了3圈。

据甘孜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局长孙春明介绍,现存的“十八军窑洞群遗址”顶部,有九位女战士长眠于此。当年抢修机场的任务紧急,条件艰难,虽然有了窑洞可以遮风避雨,但是这些简易的居所却不是很牢固,有一天晚上,天空下起了大雨,搭建的简易窑洞顶盖突然垮塌,九位女战士没能逃出来,全部牺牲了,这些牺牲的女战士的年龄只有20岁左右。

现在,甘孜县“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已经成为了该县重点红色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四川省甘孜州委、州政府列为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这里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师生、干部群众上千人,来此观光的游客也正逐年增多。目前,甘孜县正在积极申报将“十八军窑洞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象。(袁泳)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