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麻雀是否“撑死”请让科学作断

03.07.2014  10:47

  6月29日,一艘货船在夜明珠码头装运大米的过程中,不少大米散落在了地上,20余只麻雀在此抢食大米后相继死亡。技术人员经过连夜抽检化验,4批大米均无任何质量问题。而对于麻雀的死亡,技术人员分析说,它们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导致撑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新闻来源:7月2日《楚天都市报》)

  对于麻雀的死亡,技术人员分析认为它们可能是抢食大米过多“撑死”,也可能是在其它地区食入不健康物品后,恰好在此抢食大米时出现死亡。这种猜测虽然有些冒失,但无疑存在可能性,虽然是极小概率事件。

  一者,从东北大米的特性看,其本身吸水能力就强,在麻雀胃里膨胀撑破嗉囊不是没有可能;二者,麻雀具有天然的家园意识,即便觅食,也不会离开故土很远,一群处于闹市的麻雀,觅食是艰难的,面对很少能吃到的大米,争食到暴食自在情理之中,尤其饥饿状态下;三者,从大米的储存方面看,这批大米无疑属于陈米。陈米往往因为储藏技术原因,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危害的毒素和微生物,不少地方为了储存久一点还会添加某些对人无害却能防虫的物理或化学药剂,无论是毒素、微生物,还是药剂,仪器不见得都能敏感地检测出来,一旦检测不出,就是“完全符合标准”,但这个“标准”是人食用的标准,不是麻雀的“标准”,误食不合“麻雀标准”的有毒食品,就很可能要了自己的命。

  笔者这么说绝不是为谁开脱,而是说一切认知要理性客观,基于科学。“撑死”结论之所以被公众吐槽,一方面是出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当国人对“吃什么”已到患上“神经衰弱症”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下意识地与质量问题联系起来,很正常;另一方面,“撑死”麻雀这样的结论,也与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完全相背离。我们见过被吓死、毒死的麻雀,可谁见过稻田里有被“撑死”的麻雀呢?关键是,作为从事科学的技术人员,丢弃本该秉持的谨慎、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此武断猜测,怎么让人相信“大米无问题”这个结论的真实性?何况,要查明麻雀死因,只需做一个简单的病理学解剖。是不是撑死的,还是有害微生物导致死亡的,在发病机理上,是与有毒食源引起的死亡完全不一样的。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何不懂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麻雀集体死亡,不管事出何因,必与大米有关。是不是公众想说未说的“可能大米有毒”,还是笔者所说的上述原因,抑或还可能存在的第三第四种死因?猜测再多总归是猜测,麻雀死亡的真实原因却只有一个,毒死还是“撑死”,这只能靠科学作断,呈现真相。一切臆想的结论令人发噱,但如果用经验替代科学妄下断语,同样令人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