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临川云山镇 追赶花期的养蜂人

31.03.2015  18:04

  阳春三月,碧树吐翠,油菜花开,记者来到临川区云山镇。顺着一条马路,再拐几个弯,在黄泥路的尽头,有一所废弃的学校。走进学校,耳边传来无数“嗡嗡”声,放眼望去,一排排蜂箱呈现眼前,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花蜜的香甜。

  在养蜂场忙碌的男人名叫甘开华,旁边是他的爱人周丽。从父亲甘木清那里学习和继承养蜂技术至今,甘开华已和蜜蜂做了22年的家人。在这22年里,他追赶花期,随蜂迁徙,花的海洋就是他和蜜蜂的世界。

  3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云山镇洋坊村下洋组的一个养蜂场,见到了有着30多年养蜂经验的甘木清一家三代,探访养蜂人艰辛但幸福的养蜂生活。

甘开华(右)和父亲在一起

甘木清向记者展示蜂脾

甘木清(左)与儿子在取蜂蜜

子承父业 三代人和蜜蜂的缘分

  甘木清和蜜蜂的缘分,要追溯到1978年,这一年,养蜂还是集体的活,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要去养蜂,甘木清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分田到户后,甘木清开始养殖蜜蜂,这一养就养到耳顺之年,直到他跑不动了,才交给儿子甘开华打理,自己偶尔帮一下忙。

  “甘开华———‘刚开花’,你是天生注定要和蜜蜂打交道的人。”因为自己的名字与养蜂有关,甘开华总被朋友们调侃。17岁那年,甘开华辍学了,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养蜂知识和技术。和周丽结婚后,他又带着爱人一起全国追赶花期,繁殖蜜蜂,销售蜂蜜,两口子在养蜂的路上过着枯燥游徙的生活。

  因从小耳濡目染,甘开华的侄子甘天龙从小就对蜜蜂有着浓厚的感情,但走上养蜂人这条路,却是大学毕业后。前年冬天,甘天龙从家里带了两大瓶蜂蜜到北京,公司里的同事发现后,没多久就把蜂蜜吃光了,之后还找他订购。无奈路途遥远,叔叔又经常在外地奔波,订购一事便成了甘天龙心头憾事。

  在北京的日子,经常雾霾笼罩,而蜂蜜有清肺润喉等功效,被称为血液“清道夫”,这让他萌生了销售蜂蜜,做自己品牌的念头。这想法一出,便一发不可收拾,甘天龙辞职回家,和叔叔分工合作,叔叔负责供货,侄子负责营销,叔侄通力合作,一家人齐心协力。甘天龙称,今年他会跟着叔叔婶婶一起外出采蜜,体验养蜂人独特的采蜜迁徙之旅。

  据了解,在甘天龙所在的村庄里,当年每四户就有一户养蜂人,因养蜂生活很辛苦,所以到现在,整个村庄只有他们一家人还在养蜂。

追赶花期 半年跑遍大半个中国

  养蜂人的生活比常人艰辛,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需要跋山涉水追赶花期,带着帐篷全国四处漂泊,哪里有花开,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甘开华两口子也是这样,1月到3月是蜜蜂的繁殖季节,3月到8月是采集蜂蜜的黄金季节,每年他们都要规划一条赶花期的路线。

  再过5天,繁殖季节结束,他们就要雇人把所有的蜂箱装到卡车上,带上帐篷和在外游牧所需的家什,前往安徽、江苏等地赶油菜花花期,随后又要去东北、西北赶槐花的花期。一路往北,到辽宁,最后一站是内蒙古。这时大概是9月,他们又要回家,赶到金溪采集茶叶花的花蜜,繁殖过冬的蜂种。一年下来,至少要去9个地方。

  周丽说,一开始跟着爱人去放牧蜜蜂,她很不习惯。“我们养蜂人不能让花等人,只能去追花。”周丽说,每次“赶花”,最累的是收拾东西赶路,因为白天蜜蜂出去采蜜,晚上才回蜂巢,他们要赶夜路,走的路线都是偏远山区,还要住山上,取水比较困难,有时还要从村子里提水到山上。

  对养蜂人来说,辛苦自不必说,最怕遇上堵车和暴风雨。若遇上堵车,蜜蜂一烦躁,就会飞出去,流失是小事,要是蛰了人,麻烦接踵而至。有一年7月,他们追花期到辽宁,甘开华两口子遇上了暴风雨,当时帐篷被掀翻了,只好去当地村民家借被子盖,等风雨过后,才重新搭建帐篷,那次损失了好多蜜蜂。

  “幸好一路上都能遇到好心人,路上的民警、路人、村民,他们都会帮助我们。”说起这些,周丽感触颇多。

一路相伴 勤劳的蜜蜂也是家人

  养蜂场里,甘木清打开一个蜂箱的盖子,抽出一板蜂巢,蜂巢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蜜蜂,一些蜜蜂趁势飞了出来,落在记者身上,甘木清让记者不要驱赶它们,他说,蜜蜂很通人性,只要它们没有感觉到恶意,就不会蜇人。

  在他们眼里,蜜蜂是可爱的,也是勤劳的。蜜蜂是小小气象员,如果第二天会下雨,当天晚上无论多远,它都会归巢。一只蜜蜂采蜜一天要飞三公里,而它们的寿命在夏季只有一个月左右,除去成长期和衰老期,蜜蜂真正采蜜时间只有20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只要天气晴朗,外面的气温达到15℃左右,它们都会主动出去采蜜,晚上飞回来。

  甘开华家的蜜蜂,除了白天采蜜外,夜晚它们会持续震动双翅,把白天采集回来的花蜜水分扇掉。“只有经过蜜蜂扇水自然酿制的蜂蜜,才是成熟的蜂蜜。”甘开华说,为了得到高质量的蜂蜜,他们家的蜂蜜都要经过7天左右时间自然排水。

  蜜蜂的勤劳甘开华一家看在眼里,也从话语间不经意中流露出对它们的怜惜和敬意。对他们来说,从养蜂那天起,蜜蜂便融入了生活里,他们早已把这些“小可爱”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天气寒冷的时候,只要看到有蜜蜂掉在地上,甘开华都会把它捡起来,轻轻放到蜂巢里去。

苦尽甘来 养蜂人家的幸福生活

  甘开华和周丽有两个孩子,女儿14岁,儿子12岁。谈及孩子,夫妻俩满是愧疚。因长期在外放牧蜜蜂,和孩子相处时间少了,关心和照顾也就少了。

  有一天,儿子对周丽说:“妈妈,我现在有了一个新名字,叫‘留守儿童’!”周丽顿时感觉好心酸。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一到暑假,他们便带上两个孩子,一起追赶花期,一边锻炼他们的能力,一边让他们领略野外的自然风光。

  在养蜂场里,甘木清现场表演了提取蜂蜜,只见他用刀将蜂巢上的蜂蜡慢慢地刮下,露出蜂蜜,然后将蜂巢放进摇蜜机里旋转,利用离心原理,将蜂蜜从蜂巢中摇出来。再经过一道过滤工序,蜂蜜就出来了。

  目前,甘开华家的养蜂场里有180多个蜂箱,一个蜂箱有8个蜂脾,一个蜂脾年产蜂蜜25斤左右,由于成熟蜂蜜酿蜜时间加长,导致产量下降,一年辛苦下来有十万左右的收入。

  “这收入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过个小日子没有问题。”周丽说,这两年经济条件好了,他们用上了太阳能发电,带上接收器,在山上也能看电视,生活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加上放牧的地方空气好,心态也平和了,她感觉这样的生活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