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江西工业企业创新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5.09.2015  08:5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面对增速下行的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战,我省工业企业创新呈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创新活动愈加活跃,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成果日益丰富,但是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小、研发投入强度弱、研发人员匮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融入“互联网+”战略对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主要特点

 

  1、研发活动日益活跃但覆盖面小。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后同)活动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是一个地区创新活跃程度的标志。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的有1032家,与上年相比增加78家,增长8.2%。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1.45%,与上年相比下降了0.29个百分点。从这个层面分析,就是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百家企业中还有89家企业未开展研发活动,全省近9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

 

  2、研发投入总量增长但强度弱。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28.5亿元,较上年增加17.9亿元,增长16.1%,增速快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内部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仅为0.41%,与上年持平。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几年我省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中部也处较低水平。

 

  3、研发队伍稳定但素质不高。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人员5.0万人,较上年增长7.3%。其中研究人员为1.8万人,占36.1%,该比重较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每万名年末从业人员拥有研发人员数为196人,和上年基本持平。

 

  4、研发平台增加但普及率低。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810个,较上年增加135个,增长19.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的企业为705家,比上年增加99家,研发机构普及率仅为7.8%,较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重要平台,研发平台的缺失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5、重点企业是主力但差距较大。2014年在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中,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景德镇市焦化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家企业为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的前10名,他们的R&D经费内部支出都超过了1.5亿元,其合计达59.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46.5%,这10家企业的新产品产值达842.3亿元,占全省45.0%,新产品产值率高达37.9%。这些企业成为我省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支撑我省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从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全省1032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中,研发经费投入在5千万元以上的仅为24家,5千万至1千万元的163家,其余都在1千万元以下。从投入强度看,投入强度在5%以上的146家,3%以上的142家,1%到3%之间的305家。R&D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8%的企业具有竞争力。

 

  6、制造业引领但行业差别大。从行业看全省企业研发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26.9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8%。其中研发经费超过10亿元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计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50.6%。从投入强度看,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03个百分点。投入强度居前5位的分别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投入强度都在0.5%以上,最高的达到7.18%,而其他行业不仅研发投入总量不大,研发投入强度也较低。低水平的投入强度,导致我省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相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7、区域分布集中但差距大。从企业研发经费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昌、鹰潭、景德镇和宜春,四地市经费投入都在10亿元以上,合计86.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7%。这四个地方研发活动相对较活跃,研发活动覆盖面达到1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6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最高和最低的地市差距有3.7亿元,较上年有所增长。

 

  8、科技产出增长但效益不高。新产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和收入分别为1871.9亿元和1756.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6%和4.4%。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6.4%和5.7%,分别下降0.4和0.6个百分点。

 

  二、与中部的比较

 

  与中部省份相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还是处于较低水平,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且差距越来越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从总量上看,仅高于中部省份的山西省。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28.5亿元,总量在中部仅高于山西省(124.7亿元),相当于安徽的45%、河南的38%、湖北的35%和湖南的41%。从研发人员投入总量看,也仅高于山西,相当于安徽的36%、,河南的27%、湖北的36%和湖南的46%。通过近两年的分析比较应当说,总量的差距在拉大(见表1、表2)。

 

表1 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比较

 

  单位:亿元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4年较2013年增加

2013年较2012年增加

山西

124.7

123.8

107.0

0.9

16.8

安徽

284.7

247.7

209.0

37.0

38.7

江西

128.5

110.6

92.6

17.9

18.0

河南

337.2

295.3

249.0

41.9

46.3

湖北

363.0

311.8

263.3

51.2

48.5

湖南

310.0

270.4

229.1

39.6

41.3

 

表2 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比较

 

  单位:万人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4年较2013年增加

2013年较2012年增加

山西

4.9

4.7

4.4

0.2

0.3

安徽

14.6

12.8

11.1

1.8

1.7

江西

5.0

4.7

3.4

0.3

1.3

河南

18.2

16.8

14.1

1.4

2.7

湖北

13.9

12.9

11.3

1.0

1.6

湖南

11.0

9.9

9.3

1.1

0.6

 

  2、从增速上看,在中部处中上水平。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速达到16.1%,增速在中部省份中仅低于湖北省(16.4%)。从反映企业创新意识的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增速看,在中部处于领先水平(见表3、表4)。

 

表3 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增速的比较

 

 

2014年较2013年增长(%)

2013年较2012年增长(%)

两年增速比较

山西

0.8

15.7

-14.9

安徽

14.9

18.5

-3.6

江西

16.1

19.4

-3.3

河南

14.2

18.6

-4.4

湖北

16.4

18.4

-2.0

湖南

14.7

18.0

-3.3

 

  表4 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申请及增速的比较

 

  

专利申请数(件)

  其中:发明专利(件)

2014年

2013年

增幅%

2014年

2013年

增幅%

山西

4723

5083

-7.1

1777

1807

-1.7

安徽

40244

32909

22.3

15701

10866

44.5

江西

6825

4893

39.5

2516

1669

50.7

河南

16505

14400

14.6

5072

4182

21.3

湖北

16839

16321

3.2

6471

6119

5.8

湖南

17919

17424

2.8

7333

6880

6.6

 

  3、从质量上看,在中部无优势。从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些关键性指标看,我省和中部省份的差距非常明显,无任何优势。一是从反映企业创新能的核心指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看,在中部列最后,与上年比还处于下滑的状态。二是从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看,在中部一直处较后的水平,与安徽、湖北的差距较大。三是从新产品销售率看,我省仅为5.7%,与湖南、安徽的差距较大,说明在新产品产出效益处于较低的水平(见表5、表6、表7)。

 

表5 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比较

 

  单位:%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山西

0.70

0.67

0.59

安徽

0.77

0.73

0.72

江西

0.41

0.46

0.41

河南

0.50

0.44

0.48

湖北

0.88

0.82

0.81

湖南

0.92

0.85

0.82

 

表6 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的比较

 

 

 

单位:%

 

2014年

2013年

山西

2.34

2.11

安徽

4.54

4.04

江西

1.96

1.96

河南

2.63

2.62

湖北

3.82

3.69

湖南

3.30

2.97

 

表7 2014年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率比较

 

 

 

 

 

 

 

单位:%

 

山西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2014年

5.2

14.3

5.7

7.6

12.7

18.8

 

  三、精准发力积极作为

 

  通过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特点的分析以及与中部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资金、人才、意识三大瓶颈依然存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新动力。创新就是企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如何发挥好这个动力,关键就在于“精准”。要精准发力,积极作为,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1、政策引导,为创新创业搭平台。企业发展要实现从资源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消除体制机制“藩篱”,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新平台。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各类创新人才层出不穷,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同时不仅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监督指导。

 

  2、产业发力,为经济转型添活力。加快自主创新,产业是载体。我省企业创新能力有限,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产业都能飞跃,只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渗透性、高关联度、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产生强烈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同步发展。因此要紧扣我省实际,围绕和发展优势产业,譬如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绿色食品、新材料、机光电一体化、环保等领域,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实现重大成果产业化,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培育特色产业群体,高起点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品牌和产品,做强做大一批产业,提升我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转型添活力。同时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为核心,加速全省工业企业的“产品外出”和“技术内引”步伐,吸引国际企业、技术、人才和资金向我省转移。

 

  3、加大投入,为提质增效提供保障。目前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4%,这个水平与国际通用标准,即研发投入强度在5%及以上的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在2%及以上的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在1%左右的企业生存就非常困难相比,可以看到我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加上企业研发人员的投入也是一样处于低水平,致使企业研发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加大投入是目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要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在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同时,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和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要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4、对接融入,加快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最近,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要鼓励我省工业企业发展“互联网+工业”新业态,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生产及研发方式,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性能,建立智能服务平台,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