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工人文化宫创作拍摄微电影《蔓荆子》

26.06.2017  15:0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理念,参加由全国总工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等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第四届微影视大赛,近日,由九江市工人文化宫创作的微电影《蔓荆子》,在都昌县苏山乡雷山小学举行开机仪式。这是该宫于去年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斩获多项大奖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

背景——启发于“一带一路” 以地方特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一带一路”掀起了一股热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不仅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蔓荆子》是九江市工人文化宫特地为参加第四届全国职工微影视大赛而创作,怎么样让参加国家级大赛的这部作品更有意义,能产生一些实际影响,成为创作人员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讲好这个故事的同时,能否让观众记住片中的一些元素并产生实际效益。“一带一路”给了他们启发。

在这部作品中,徐斌是主线,蔓荆子、鹤舍村是影片中的亮点元素,这些串联起来,既宣传了劳模徐斌的感人事迹,传递了正能量,又带动了当地药材产业及旅游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影响下,《蔓荆子》应运而生。

内容——讲好劳模故事  他是我们身边活着的榜样

蔓荆子》以全国劳动模范徐斌为原型,讲述其扎根乡村教育的感人励志故事。

徐斌是九江都昌县苏山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21岁时临危受命,奔赴偏远的雷山小学任教。为了让孩子们洪灾过后能喝上干净的井水,不幸从井口跌入12米深的井底,造成腰椎骨折落下终身残疾。18年来,他每天挂着尿袋去上课,已更换了3000多只尿袋,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无怨无悔。

2015年,徐斌评为全国劳模进京授奖。他的事迹震撼了整个江西劳模圈,他成为大家身边活生生的榜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值得尊敬;作为一名全国劳模,他的故事和精神更值得学习和推崇。九江市工人文化宫以他为原型,创作拍摄《蔓荆子》,旨在在全社会营造赞扬劳模、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也以此片献给全国330万乡村教师。

主题——以蔓荆子为名    生命力与意志力的演绎   

明明是一部讲述徐斌的电影,缘何取名蔓荆子?

都昌县盛产一种叫蔓荆子的中草药,质优名冠全国,中医处方常以“都荆子”作蔓荆子别称。李时珍曾游历都昌多宝西山,在《本草纲目》中说蔓荆子为上品,利九窍去百虫,久服轻身耐老。他生存能力强,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抗打击能力。

影片中设置了一个特写镜头,徐斌在家中克服身体障碍,锻炼在讲台上坚持40分钟讲课,为了不中断上课,他尽量少喝水。1999年9月1日,徐斌伤后重返讲台,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上课不到20分钟,尴尬的事还是发生了。从此,他每天挂着尿袋上课,由于病情复杂,有时打完针就去上课,上完课再去打针,期间有两次因工作劳累导致肾功能衰竭,昏倒在工作岗位上。尽管时刻遭受病痛的折磨,可他却始终坚忍不拔,一往无前。

徐斌坚强的意志力与蔓荆子顽强的生命力如出一辙,它利人的功效又与徐斌无私奉献的精神异曲同工,以一个地方的植物名称命名讲述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公的影片,既彰显了人物特色,又起到了宣传蔓荆子药草的效果。最终这部微电影取名为《蔓荆子》。

环境——取雷山、鹤舍、鄱湖之美景    打造本土特色传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雷山上蔓荆子是徐斌生命的顽强缩影,千年文化古镇孕育出了徐斌这样品格的老师,鄱湖水滋润着徐斌宽广胸襟。二十年来,徐斌就这样每天挂着尿袋在七尺讲台默默耕耘,他对孩子们充满了爱,他对家乡拳拳赤子之心,徐斌留给自己唯有一个普通称谓“乡村教师”。

蔓荆子》影片独具匠心,融汇了浓厚地域特色,涵盖了本土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及人文历史,这在全国职工影视创作方面可谓是一枝独秀,对教育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意义深远。

作品目前得到了江西省总工会宣教部、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总工会、中共都昌县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与支持,期待《蔓荆子》影片早日和全国亿万职工见面,这将会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