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札记】“护林员”就要眼里有事儿

31.08.2017  01:34

  中医治病往往通过“望闻问切”来查看病象、发现病灶、对症下药,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也是如此。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护林员”,纪检监察机关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调查、深研究,因事施策、把脉问诊、开单治病。

  去年8月,我从市纪委调到铅山县任纪委书记,当时全县正在开展集中整治和查处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在自查自纠阶段,为体现严管厚爱,县里出台了“自查从轻、被查从严”的政策,让身上有问题的同志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但自查自纠阶段结束后进行情况汇总时,让我们大感意外,不仅各单位上报的问题线索少,还有20多个单位问题“零报告”。

  究竟是这些单位的党员干部没有问题,还是有问题不报告?

  带着疑问,我们召开了县纪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决定分片调研,寻找答案。后来了解到,这些“零报告”的单位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共性问题的,之所以“零报告”,主要是因为有的党员干部心存侥幸,正在犹豫和观望;有的心存疑虑,怕暴露问题受到责任追究。

  说到底,还是宣传发动不到位、思想触动不深入。怎么办?县纪委班子一致认为应该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解决。县委对县纪委的方案很赞同,不久便印发了《关于在基层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就集中整治自查自纠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通过专题组织生活会,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触动思想、红脸出汗。

  为使“自查从轻、被查从严”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县纪委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派出了4个督查组,到问题线索“零报告”的单位驻点。对专题组织生活会效果不明显的,进一步梳理分析、引导提醒,再次召开会议,查找问题线索;对走过场的,抓住典型,严肃问责。

  半个月后,效果出来了:全县各单位陆续上报自查发现的问题线索105条,而且问题具体,“病态”不一。

  “前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上,我没敢向组织坦白,通过正反面典型教育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第三次会上,我主动说出违规收取群众钱物的问题,当时瞬间感觉轻松了……”当汪二镇艾家村党支部书记童红婵拉着我的手说出这些话时,我很欣慰。通过召开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会,全县共有483人向组织主动说明问题,上缴违纪款45.4万元,以第一种形态处理162人。

  今年1月,在一次沟通工作时,得知县委组织部要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党性体检”活动,但在拟写方案的“体检指标”特别是反向指标设置上遇到困难,想请县纪委帮忙。经过集体商议,我们认为“党性体检”切合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开展好了,可以有效解决党性不强、作风不实、自身不廉洁等问题,很有意义。尤其是2017年村“两委”换届,如果换届前组织所有农村党员全面“体检”,就能提前为村“两委”班子换届人选培育把好廉洁关。因此,县纪委应该主动参与进去,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之后,县委组织部围绕“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准设置正向指标,县纪委围绕“六项纪律”和党的规矩设置反向指标,并在一个乡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党员体检党性提升”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以党支部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党性体检”。通过“看、测、评、改”四个步骤,“理论测试、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组织点评”四个环节,对每名党员党性进行评估,综合评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三个等次。对“亚健康”“不健康”的党员依纪依规处理,并结对帮扶,跟踪整改。

  全县有4552名党员参加了“党性体检”,其中813人被评定为“党性亚健康”,56人被评定为“党性不健康”,6人被县纪委立案审查,均已制定方案整改。

  这几件事让我体会到,当好党内政治生态的“护林员”,知易行难,尤其在问题复杂的基层,需要我们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单位、深入党员干部中,眼里主动盯着事儿,肩上主动扛起责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把握政策能力,真正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体现到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中。(作者邓登勇系江西省铅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