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东华理工大学——打造核军工特色校园文化》

25.06.2014  01:11

      编者按: 江西日报6月20日在第A03版刊载了校党委宣传部江光亮、詹建英撰写的通讯稿《东华理工大学——打造核军工特色校园文化》,文章从“军工文化主题活动——营造多彩的大学生活”、“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展示特色的文化成果”、“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展示特色的文化成果”、“军工文化育人成果——校友方阵群星闪耀”四个方面展示了学校核军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再将文章内容刊发如下:

      初夏时节,在东华理工大学秀美校园,湖光山色旁、树影亭阁间,学子们书声琅琅;漫步学校地质博物馆,大型恐龙、犀牛、铲齿象、硅化木、南极植物等珍稀标本,让人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
      东华理工大学,作为更名不久的高校也许并不广为人知,但作为一所核军工特色大学,却可叹彪炳传外。学校不仅建有全国唯一的“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乃至亚洲唯一的铀矿陈列馆,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高级培训中心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而且孕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核军工校园文化,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核军工特色文化主题教育还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
      “文化之于大学,犹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校党委书记徐跃进认为,作为核军工高层次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地,东华理工大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通过凝练核地学的鲜明特色,弘扬核军工的优良传统,整合文化育人的丰富资源,发挥核军工文化育人独特作用,增强了师生“服务军工、科教报国”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一大批国防军工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
      军工文化主题活动:
      营造多彩的大学生活
      为一所核军工院校,学校注重开展形式活泼的核军工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营造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大学生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这里的植物与花都是我们自己培育的。”在学校创业孵化园内的一家名为“茗花有主”的店铺,正在店里帮忙的大二女生介绍,这里的店老板都是学生,经营的范围都是与同学们日常生活有关,有主营电脑维修的,有提供代取快递业务的……据了解,这个建筑总面积约9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东华理工学子施展创意提供了平台,营造不一般的大学生活。
      通过每年核科技竞赛、参观走访、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生动形式,学校不断深化“献身核工业”主题教育,形成了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军工文化育人体系。学校选送同学参加中核集团“感受核工业”夏令营活动,从中核集团北京总部出发,途经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走访核工业10个成员单位,10天行程约 5000多公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核工业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更深切了解到“一个核工人应有的责任和素质、奉献与团结”,受到核军工文化的洗礼。
      作为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海军后备军官学院每年举行“海军文化周”,开展核潜艇设计大赛、组织班队列比赛、叠被子、五项全能、拔河等军事技能与体育训练竞赛,搭建融红色教育、核军工文化、海洋海军文化于一体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体系,加强全校师生的国防观念和军工文化主题教育,提升海军国防生的培养质量。2013年学校海军国防生集体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成为继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之后,又一个全国性荣誉,也是团中央授予基层团组织的最高荣誉。学校团委各项指标综合评估也多次位列全省高校第一,被授予“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展示特色的文化成果
      “文化传承要借助物质载体来呈现,核军工文化教育也需要平台来展示。”副校长花明教授说,经过多年规划和建设,学校的“核地学教育科技文化园”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以地质博物馆、铀矿陈列馆、校史展览馆、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和蘑菇云广场为主体场馆,以核地学科研平台、核地学教学平台等为辅助设施,教育基地以地学、核学科教育科技文化为主线,以教学科研成果和相关活动为内容,以展厅、实物为载体,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科普-景观”为一体、核军工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育园区。
      据了解,通过“核地学教育科技园”载体,学校开展核军工文化教育人数达到90%以上,并对新进教工进行军工文化教育岗前培训,提高新进人员和全校师生的核军工文化素质。多年来,该基地接待省部级、海军、兄弟单位领导来校参观及抚州市有关部门组织中小学生来接受军工文化教育、科普教育数万余人次,“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方面的历史贡献和文化传统,彰显了军工文化独特魅力和重要作用。
      军工文化传承演绎:
      拓展文化的丰富内涵
      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专业讲座,传播核军工科技知识,大力弘扬军工精神。学校定期邀请在核军工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如中科院院士汪集旸、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等一批知名学者、专家为师生们做了关于“地热开发与节能减排”、“福岛核危机与中国核工业发展”等报告,传播核科技知识,弘扬核军工精神。2013年,校团委整合校内讲座论坛,发起东华理工大学“核新讲坛”,以“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核军工文化传统”,邀请了全国道德模范董明等来校演讲,丰富了大学生课余生活,引导他们提升修养成长成才。
      同时,学校师生积极创作军工特色的文艺节目,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学校教师创作并演出的短剧《生日》,充分反映东华理工教师在铀矿地质这一高危行业的忘我工作,为国防军工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此剧在学校多次上演,许多师生看了都流下了热泪。
      “当时,国防科工委在北京举办《军工骄子》大型大学生文艺汇报演出,学校短剧《生日》赢得观众热烈持久的掌声,受到时任国防科工委张云川主任和陈求发副主任高度赞扬,并获国防科工委的嘉奖。”花明介绍,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以杰出校友在校成长故事,创作了校园短剧《攀登》,也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共鸣,突出了“以身许国、兴核强国”教育主题,体现学校特色的核军工大学文化。
      军工文化育人成果:
      校友方阵群星闪耀
      “核军工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内在支撑。”徐跃进说。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列为国控核类专业战略人才储备培养高校,荣获“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特殊贡献奖”。
      在核军工文化熏陶下,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核专业优秀人才,涌现出东华理工的“群星方阵”:中国科学院院士、“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健雅教授,国际原子能机构赴伊拉克核查专家唯一中方代表郭冬发、曾任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森,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颜丹平,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占学、郭福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焕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瞿诗涛、海军东海舰队助理工程师刘刚烈士、中国海军首批亚丁湾上舰任职护航女军官胡珍……
      “在核军工文化感召下,学校师生凝聚力不断增强,校友对母校满怀深情。每年国庆期间,越来越多的校友都会自发回母校聚会。2010年,毕业50年的校友都来了。”徐跃进表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弘扬核军工优良传统,引导师生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军工文化的育人作用,大力培养具有东华理工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文/江光亮 詹建英   图/朱思进)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