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积极开展“连心”工程惠民生

09.09.2014  11:50

用真心真情真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有了保障才安心啊。”这是新建县乐化镇乐化村村民的心声。据了解,今年来,村里为1410名被征地农民先后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其中50%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另外的50%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今年69岁的裘金宝是乐化村的农民。从1989年至2006年,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裘金宝家的2亩地先后被征用。裘金宝告诉记者,以往家里都是依靠地里的收成维持生计,现在地没有了,自己年纪也大了,干不动重活,只能靠打零工挣点钱。

  在乐化村,和裘金宝一样的被征地农民有1410个,这些农民此前都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如今垂暮之年的他们靠着微薄的散工收入完全无法应付生活开销。据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比较难解决。去年8月份以来,我市多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将乐化村的1410名农民全部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范畴。为了能够领取更多的养老金,裘金宝一口气交了2.8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开始领养老金,现在每个月能领1100多块钱,加上我老伴的就有两千多块钱,足够我们生活开销了。”如今,拿着养老金的存折,裘金宝笑得合不拢嘴。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挨家挨户宣传的时候,我们发现像裘金宝这样能够拿出2.8万元的农民不多,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市人社局决定用3年贴息贷款的办法,破解这个难题。”今年70岁的村民陈文民告诉记者,当听说可以参加养老保险的时候,他既欢喜又犹豫。“参加养老保险,意味着要补缴一笔参保费用,这对于生活本就拮据的我来说,真是个大难题。”在了解了陈文民等人的实际情况后,市人社局主动联系银行等单位,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们通过联系镇里的信用社,为当地符合贷款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办理了3年内1.5至2.5万元的免息贷款,其中贷款的钱在他们每月的养老金中扣除,这样让他们对养老金领得安心、用得放心。

  为深入推进“连心”工程,市人社局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把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要求,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被征地农民解决养老问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医保处结合工作特点,采取“走出去、沉下去”的方式,继续发挥7支服务小分队的作用,通过每位班子成员挂点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每位党员结对一户特病家庭的方式,对28户特病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

  今年81岁的空巢老人舒传煌家住石头街70号,10多年前因为中风瘫痪在床,加上子女不在身边,急需服务中心的帮助。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医保处立刻派结算科科长程旭初对他的家庭进行走访。在仔细检查了老人的身体后,程旭初告诉记者,老人目前存在中风和高血压两大“”病,需要不间断治疗。“像他这种情况属于不需要住院,但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我们会对他医保卡卡号进行记录,并在就近的医院通过‘绿色通道’帮他办理‘特殊病门诊’,让他门诊就诊的时候可以享受80%的报销,直接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

  据了解,西湖区南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流动人口较多,贫困重大病患者较多的老城区,困难群体占到50%(其中低保户1200户,孤寡老人160人,申请特殊病种的1000多人)。今年以来,市人社局针对需要长期治疗,且无力承担大额医疗费用的病人家庭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覆盖率。目前,市人社局已经成立7支党员服务队,对十字街、京山街道、洪都街道等7个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结对,以“结对走亲、连心认亲”的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用真心、真情、真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为参保人服务。(记者 钟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