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书画板块引领拍场新风向

18.01.2014  15:23

回顾2013年艺术品拍场,书画部分各个板块有太多值得深思的“状况”——古代书画依旧坚挺,稳中有进;近现代书画存在缩水,但“黄胄季”又带动了个别画家的高歌猛进;当代艺术大面积流拍,又有 “靳尚谊年”、曾梵志的鹤立鸡群。书画拍卖场中激情与理智、精品与凡品交织碰撞,秋拍刮起新风向,反映了藏家在投资过程中微妙变化。

私藏专场深得藏家信赖

风向理由:一般都是流传有序或出自世家且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作品多为首次面世,颇有“原始股”的特征,并且第一次露面往往会有不凡的表现。正如陶小明所说:“生货”不能用一般的市场价值来参考和衡量。

由化整为零而出现的 “私藏专场”即白手套专场,无疑是各大拍卖行得以凸显个性的法宝,凝聚了无数从业者的聪明才智,将同类作品集中亮相,完整地展现了各个作品在艺术家生涯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冠之以 “私藏”的名号彻底解除了藏家对作品真伪的顾虑,既营造了良好的展示环境又保证了颇高的成交率,可谓一举两得。

从2013年秋拍可以看出,较高的成交率已经证明了 “私藏专场”获得了如 “大观夜场”、 “澄道夜场”一样值得信赖与值得期待的地位。拍卖行精耕细作,加大与藏家交流的力度。如各大拍卖行与以黄胄夫人郑闻慧为代表的黄胄美术基金会以及私藏专场作品的持有者们的深度交流,促使藏家愿意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力作,由此带动了一系列成交额的连锁反应,出现了 “黄胄季”、 “靳尚谊年”等罕见的盛况,这也是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的又一信号。

古代书画成真正的避风港

风向理由:古代书画经历了2005年后的首度提升,到2008年的低潮、2011年的顶点,再到如今的调整期,始终是稳中有进,“避风港”概念的真正内涵不是一夜飙升,而是历久弥坚。

古代绘画的重镇除少数宋元大家的国宝级作品外,基本可以圈定在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精品和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及御用画家——董邦达、钱维城、王翚的应制精品以及 “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作品范围内。相比之下, “扬州八怪”的作品因为赝品众多而鲜有突破千万的作品。反观明代的徐渭、陈淳,清代的龚贤等非院体制度的画家却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

古代书法部分,明代的沈周、文征明、祝允明,清代的王铎、傅山一直充当着市场的“晴雨表”。随着日本等国家回流作品征集的难度加大,绘画板块的整体态势仍好于书法板块。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