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边缘化与行为艺术的生存困境
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表演现场
在7月“行为艺术30年学术研讨会”最后的讨论环节,贾方舟谈到举办研讨会初衷是提及:“我们要感谢市场,正因为市场的存在,当代职业艺术家才能维持生活,但由于行为艺术在国内还不具备市场性,以及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特殊性。我行我们如果在学术上还不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个之处,那作为学术批评的身份,我们其实是失职的。”
在批评家贾方舟“为行为艺术正名”的呼声中,我们可以感受行为艺术目前的现状是既不被政府接纳,也不被公众接纳。一些早期以从事行为艺术为主的艺术家,其中一部分已经转换创作语言,开始画画或者做雕塑;一部分闯荡海外试图在国际舞台上获取认可和利益。甚至曾经有艺术家通过行为艺术作品变卖家当来维持生活,可以想见,有部分从事行为艺术的艺术家确实在生活上既过得不好,也不被公众关注,甚至不被学术界认可。
为行为艺术“去妖魔化”
“我特别喜欢行为艺术,我觉得在中国行为艺术这30年就被丑化、被妖魔化的一个过程。在中国谈行为艺术比在世界各地谈都觉得是一个特别丢人的事,因为这种非常恶性的传播和噱头性。甚至很多人都觉得行为艺术不值得一提,说行为艺术家觉得是一个很丢脸的事,最起码在中国是这样。有的一提行为艺术,就是房顶上做爱那种。”这几年正在密切关注国内行为艺术动向的付晓东在一次交谈中对雅昌艺术网的记者谈到。
付晓东认为“本来行为艺术是一个特别好的艺术媒介,而且可以说是整个当代艺术的发端,从达达主义开始,有一个特别的拓展性,是一个很严肃的,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媒介,但是在中国就这样的压制。”每每在实施行为艺术的现场,都能找到便衣和不便衣的警察“时刻准备着”。
提诺·塞格尔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行为表演现场
而在西方,很多大师可以说都是行为艺术家。在去年底55节威尼斯双年展上提诺·塞格尔就获得了金狮奖。这位英裔德国艺术家在展示的现场进行行为演出,由几个人在展场边哼唱、B-Box,边结合身体运动。他的作品没有文字文本,没有手写记录,没有图录,自己也不做任何记录,他的艺术被称为有着“转瞬即逝”的特性,不是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多的是现场表演。“塞格尔历来对创痛展览的展示记录传播制度不写,最终博士经典展览制度进行改变,另一方面这种被‘正名’的挑衅恰恰扩大了经典话、资本化的威尼斯双年展再次获得对新艺术的解释权和主导权。它从另一面直接剥夺了其他展览与其对抗的有效性,引发了更大的行动上的失落感与虚无感。”崔灿灿曾对塞格尔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举动表示到。
而行为艺术的“教母”阿布拉莫维奇可以说是一个改变了行为艺术在全世界范围里受众程度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可以说在改变行为艺术地位的同时也对市场进行着巨大的影像。仅在Artprice的记录上我们就可以看到阿布拉莫维奇的拍卖纪录有89件。其中以摄影作品占据多数,达到52件。
“行为艺术是一种特别好的媒介,有纪实的现场性,有现场紧张的观众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挺刺激的,而且再怎么样都很吸引眼球。这种紧张关系特别好,可能逛一个特别大巨型的博览会,观众在每个作品面前停留时间不超过五秒,但是如果是行为艺术的现场,你肯定想凑近看一看怎么回事。”从体验上来说,行为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媒介所不能代替的现场感。付晓东谈到:“行为艺术可以最简单、最直接的因素来完成一个观念的表达,非常得快捷,人在了作品就有了。实际上像诗一样更加内在和本题化。他只靠肢体和行为的关系就能形成作品,实对观念的强度也要求一定高度。所以它在某种层面很考验艺术家的驾驭能力。”
《一年行为表演(1978-1999)笼子》版画海报
肖鲁作品《对话》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行为艺术的市场边缘化与异化营销
对于在国内几乎没有市场,甚至在国外也不怎么谈市场的行为艺术来说,行为艺术家主要还是通过行为现场的“遗留物”和影像进行市场流通。影像目前是最主要的作品转换出口之一,也有出售行为表演现场包括道具在内的“遗留物”的方式方法。 早期代表中,谢德庆的绝大多数作品目前已被国际上各大博物馆收藏,而在市场流通的多为他实施行为的现场遗留物。台湾罗芙奥和香港天成国际先后曾在2011至2013年期间多次上拍了谢德庆为《一年行为表演(1978-1999)笼子》制作的版画海报。这件有365个版数的版画海报目前亚太地区最高的拍卖成交价在7.5万元,产生在2011年台湾罗芙奥春拍上。
而肖鲁在1989年的著名“枪击”事件,作品《对话》曾在2006年中国嘉德拍出231万元。这件肖鲁签名“仅此一件”的行为现场遗留物在当时的成交价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同件行为作品所转换成的摄影和录像作品,也在嘉德、翰海和上海泓盛有多次上拍,记录最高的是2010年上拍于上海泓盛秋拍的《对话(摄影3/10、录像2/8)》以40.25万元成交。
虽然马六明自2003年正式开始转向他的“老本行”油画领域,张洹主要在国外出售他的雕塑与装置,苍鑫期间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雕塑创作。但他们在1995年与同住北京东村的几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件作品的版权属于参与创作的每一位艺术家,而作为经典流传下来的摄影作品曾在市场上也是受到藏家追捧。2011年张洹和John Bransten家族收藏的该摄影作品先后在香港苏富比的春秋两季大拍和香港佳士得春拍,都上演了不俗的市场表现。其中张洹制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黑白摄影以27.5万港元保持着这件作品的记录。
王晋《冰·中原·1996》
也有像在2005年艺术家舒勇与作家子月合著的《行为·艺术营销》出书明确“如何在商业的平台上进行艺术创作,怎样用行为艺术来做营销”的案例。
这本书指出:“事实上艺术与商业的合作由来已久,这种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当代艺术严酷的生存环境,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商业也因艺术的活力与文化的力量,大大改善了其形象和竞争能力,同时也取得了公众信任,可称为双赢”。
北京艺术家王晋在1996年曾创作《冰·中原·1996》,借郑州天然商厦火灾之后重新开业的庆典活动,在“二·七广场”象征性地筑起一道高2.5米、厚1米、长30米的冰墙,里面冻结了上千件电视机、金手饰、手表、香水、口红等商品及1995年天然商厦起火时的现场图片。结果上万名市民一拥而上,撬开冰砖,砸碎冰块,一窝蜂地把全部商品物件抢走。
此外还有温泉业龙头企业珠海御温泉,被誉为“创造体验之地”。在其经典案例中有一个这样的记录:某天晚上一对夫妻来到御温泉,这天正好是太太的农历生日,她自己都不太过的,丈夫想给太太一个惊喜,便找服务员帮忙。过生日送蛋糕很平常,服务员别出心裁,飞快地用酸酸甜甜的各色水果雕砌出一只趣怪“蛋糕”,再配上丈夫刚刚为妻子拍的入露天温泉快照,后面手写着丈夫送给妻子的小诗。制作完成,丈夫回到温泉池中,装着什么事都没发生。
而在国外除了有一部分是针对在博物馆进行展出的行为艺术,也有一部分是在酒吧进行表演的草根行为艺术,观众需要付费进场观看。
何云昌《春天》
何云昌《金色阳光》
选择行为艺术 选择一种生活
“从事行为艺术有的人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在国外他们都是博士毕业,海外各种名校毕业的,不是挣不着钱、不会画画或者不会做雕塑,而是他宁可选择了这样一个更加忠实于自己认为是最实验的、最有挑战性的艺术媒介的创作手法,去进行探索,而不是说为了赚钱去做别的什么,去妥协市场。”付晓东在介绍到国外行为艺术家生存状况是谈及。
艺术家何云昌可以说是国内坚持行为艺术创作的典型案例。这位1967年生于云南省梁河县的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作品《抱柱之信》轰动一时,他将自己的一只手浇铸在水泥中24小时,再现了《庄子》中寓言里的场景。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是也谈到:“国外的情况比国内好很多,在国外,人们看待行为艺术会比较平静和客观,你做你的,观众看观众的,喜欢的自然喜欢,不喜欢的也无所谓,艺术家和观众都可以在一个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在国内,行为艺术在大众视野中仍然是一个异类,人们还无法以一种宽容和交流的心态来面对。”
他的作品第一次被收藏是在1999年,“当时我筹划着来北京,没有路费,有个朋友说那个《金色阳光》不错,愿意出钱,好像是5000块,现在想来是很便宜,可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是很好的。”而今年上半年,何云昌在白盒子艺术馆举办的个展《尘缘》,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作品主要以摄影的方式进行销售,每件摄影为8个版,起步价在2-3万欧元,随着版数的递增价格会有所上涨。目前何云昌的作品主要还是在海外流通。
但对于何云昌来说,市场的好坏不在他的关注范围内。在何云昌坚持了20年的行为艺术创作中,每次实施完作品他都试图保持在放松的状态中,“整个过程都会比较紧张,并且会产生很大的消耗,做完以后就放松了,或者说尽量让自己放松。这么多年了,其实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想,好难受,不要再做了,但过一阵子,又想去做。可以说,不是我坚持了20年,是这种表现形式在诱惑我,一直吸引着我去进行不同的尝试。”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